古诗词网

先凭双喜鹊,报与个侬知。

杨慎明代〕《临江仙 其二 将至家寄所欢

数了归期还又数,今朝才是归期。独眠孤馆费相思。

梦阑鸡叫早,心急马行迟。

寄语同心双带结,休教瘦损腰肢。花明月满尽来时。

先凭双喜鹊,报与个侬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喜鹊个侬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1.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2.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4.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1.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1.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2.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1.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2.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1.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2.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双 ( 雙 ) shuāng
双 [ shuāng ]
  1. 两个,一对:一~鞋。~杠。~重(chǒng )。~方。~管齐下。~豆塞聪(耳被堵塞,一无所闻)。~瞳剪水(形容眼珠的清澈)。智勇~全。盖世无~。
  2. 偶,与“”相对:~数。~号。
  3. 加倍的:~料。~份。
  4. 姓。
喜鹊(喜鵲)xǐ què
即鹊。旧时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室妇嘆鸣鸛,家人祝喜鹊。”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二:“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参见“ 乾鹊 ”。  ——《漢語大詞典》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个侬(個儂,箇儂)gè nóng
这人;那人。 唐 韩偓 《赠渔者》诗:“个儂居处近诛茅,枳棘篱兼用荻梢。” 丁以布 《赠春航用白丁韵》:“ 西湖 洒遍伤春泪,何处缄封寄个儂。”
箇儂:犹渠侬。那个人或这个人。 隋炀帝 《嘲罗罗》诗:“箇儂无赖是横波,黛染隆颅簇小蛾。” 唐 韩偓 《赠渔者》诗:“箇儂居处近诛茅,枳棘篱兼用荻梢。” 宋 范成大 《馀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箇儂。”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永平道中》词:“椷书欲寄又还休,箇儂憔悴,禁得更添愁。”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