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證真。

黄庭坚宋代〕《为茭桥居士作念念即佛颂

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證真。

君言诸佛无相,山鬼窟里安葬。即今十二时中,是谁随波逐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众生心中念念

众生
1.泛指人和一切动物。《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孙希旦 集解:“众生,兼人物而言也。”《〈百喻经〉序》:“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尽载了 石门湾 及世间一切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
2.百姓,世人。《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起义前夕》:“ 清 朝官吏,腐化不堪,非扫除净尽,无以安众生。”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一舟是一世界,双手轮转着顷刻间人们的生死,操纵着众生的欢笑与悲号。”
3.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既不食众生,无復杀害障。”《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景德传灯录·法真禅师》:“庵侧有一龟,问:‘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众生为甚骨裹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吾每见屠宰……思彼众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故不能下咽耳。”
4.詈词。犹言畜牲。《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这个堕业的众生,到明日不知作多少罪业。”《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回:“短命众生,敲杀俚。”参见“ 众生好度人难度 ”。
5.佛教语。梵文萨埵Sattva的汉译词,一译“有情”。有多义:(1)众人共生于世。《妙法莲华经文句·释方便品》《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2)由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大乘义章·十六神我义》:“依於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法鼓经》卷上:“皮、木及桴,此三法和合,是名为鼓。佛如 迦叶 ,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大乘义章·十不善业义》:“多生相续,名曰众生。”《般若灯论·观业品》:“何故名众生?谓有情者数数生故。”  ——《漢語大詞典》
心中 xīn zhōng
(1).中心点。《墨子·经说上》:“捷与狂之同长也,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孙诒让 间诂:“规画其边,周匝成圜形,则自圜边为多线,以往凑中点,其长诸线必正相等,此即同长相若之义。”
(2).心里。《国语·晋语二》:“使百姓莫不有藏恶於其心中。” 晋 欧阳建 《临终诗》:“下顾所怜女,惻惻心中酸。”《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太太也觉心中颇有所感,忍泪含笑劝解。”  ——《漢語大詞典》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1.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2. 參見「佛教 」條。
  1.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1.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1.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1.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念念 niàn niàn
(1).一个心念接一个心念;每一个心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西游记》第二七回:“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引申为一心一意。 吴樾 《〈暗杀时代〉自序》:“予于是念念欲杀尽此辈。”
(3).佛教语。谓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此身念念浮云改,寄语长 淮 今好在。”
(4).读一读。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四章:“ 老杨 谦虚说:‘我念念可以,讲解可不行呵。’”  ——《漢語大詞典》
證 zhèng《國語辭典》

證 [ zhèng ]

  1. 告發。《說文解字·言部》:「證,告也。」《論語·子路》:「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2. 用憑據、事實來表明或斷定。如:「證明」、「證實」。《莊子·秋水》:「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1. 憑據。如:「人證」、「停車證」、「借書證」。
  2. 病症、症候。如:「三焦辨證」、「血分證」。《列子·周穆王》:「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