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丝(一絲)yī sī
(1).一根蚕丝。常喻微少或极细之物。 宋 叶适 《赠胜上人》诗:“遣腊冰千筋,勾春柳一丝。”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二七:“盖闻拂云之松,生於一豆之实;耸壑之鱼,穿於一丝之溜,是以忽细事者祸必盈,轻小敌者亡必骤。”
(2).指一点。《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些情节, 子谨 却一丝也不知道。” 巴金 《秋》二:“ 高忠 看见 克定 这样镇静,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意。” ——《漢語大詞典》
(2).指一点。《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这些情节, 子谨 却一丝也不知道。” 巴金 《秋》二:“ 高忠 看见 克定 这样镇静,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意。” ——《漢語大詞典》
风力(風力)fēng lì
(1).风的力量。 唐 杜甫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吹花困癲旁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宋 梅尧臣 《雪咏》:“密势因风力,轻姿任物形。”
(2).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陈书·周铁虎传》:“﹝ 周铁虎 ﹞器局沉厚,风力勇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铁面御史》:“幸蒙圣明洞鉴,以 郭琇 居官尚有风力,免其治罪。”
(3).威势;权势。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鄢懋卿》:“以都御史经理东南盐课诸务,声势赫戾,睹记所未有此,每歷 淮 扬 诸大镇则餽索不下二三百万金,风力所加,甚于詔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岂知世上惨刻的官,要见自己的风力,或私心嗔恨被告,不肯听尸亲免简,定要劣撅做去,以致开久殮之棺,掘久埋之骨。”《好逑传》第十七回:“莫若只就他旧日到 水 家去养病的事体,装点做私情,央有一个有风力的御史,参他一本。”
(4).指文辞的风骨笔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 相如 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隋书·经籍志四》:“ 永嘉 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五》:“数笔有 班 马 风力。”
(5). 黄帝 臣子 风后 与 力牧 的并称。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风 力 上宰,内敷文教;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郎中斋居记》:“庙堂有 风 力 之臣,征镇有 方 召 之老。”
(6).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漢語大詞典》
(2).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陈书·周铁虎传》:“﹝ 周铁虎 ﹞器局沉厚,风力勇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铁面御史》:“幸蒙圣明洞鉴,以 郭琇 居官尚有风力,免其治罪。”
(3).威势;权势。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鄢懋卿》:“以都御史经理东南盐课诸务,声势赫戾,睹记所未有此,每歷 淮 扬 诸大镇则餽索不下二三百万金,风力所加,甚于詔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岂知世上惨刻的官,要见自己的风力,或私心嗔恨被告,不肯听尸亲免简,定要劣撅做去,以致开久殮之棺,掘久埋之骨。”《好逑传》第十七回:“莫若只就他旧日到 水 家去养病的事体,装点做私情,央有一个有风力的御史,参他一本。”
(4).指文辞的风骨笔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 相如 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隋书·经籍志四》:“ 永嘉 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五》:“数笔有 班 马 风力。”
(5). 黄帝 臣子 风后 与 力牧 的并称。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风 力 上宰,内敷文教;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郎中斋居记》:“庙堂有 风 力 之臣,征镇有 方 召 之老。”
(6).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漢語大詞典》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多少 duō shǎo
(1).指数量的大小。《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 性检厉,勤於事。作 荆州 时,敕船官悉録锯木屑,不限多少。”《新唐书·东夷传·日本》:“至 煬帝 ,赐其民锦綫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左右佩银蘤,长八寸,以多少明贵贱。”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屠苏酒》:“正月朔旦,出药置酒中煎,数沸,於东向户中饮之,先从少起,多少任意。”《三侠五义》第二回:“有此三不教,束修不拘多少。故此无人敢请。”
(2).犹多、许多。《汉书·刑法志》:“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餘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 唐 杜牧 《江南春》诗:“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臺烟雨中。”《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且人一日间此心是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把圣贤思量,不知是天地间做甚么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毕竟歷过多少间阻,无限风波,然后到手,方为希罕。” 曹禺 《雷雨》第二幕:“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3).犹少、少许。《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徙 乐浪 ,道死”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 会 ( 钟会 ),语便自无忧,不须极哀, 会 止便止。又可多少问朝事。”
(4).几何,若干。《南史·蔡撙传》:“ 武帝 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 宋 苏轼 《策别十五》:“今夫一户之赋,官知其为赋之多少,而不知其为地之几何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紂王 曰:‘用多少人夫?’ 费仲 曰:‘用人夫五百万。’” 茅盾 《子夜》七:“你自己想想,你的实力比起 钱葆生 来差多少?”
(5).或多或少;稍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张掖 太守 焦胜 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他们对于歌谣,多少有一点随便的态度。”
(6).高下,优劣。《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辽 感言,復与 周 平”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周 ﹞子 陔 ,字 元夏 。 陔 及二弟 韶 茂 ,皆总角见称,并有器望,虽乡人诸父,未能觉其多少。”按《晋书·武陔传》作:“虽诸父兄弟及乡閭宿望,莫能觉其优劣。”
(7).叹词。多么。 唐 费冠卿 《久居京师感怀诗》:“上国无交亲,请謁多少难。”《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颜子 不是一箇衰善底人,看他是多少聪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且将刺客 周光 放回 楚 军,令它回报 楚王 ,使它早早退兵,免得二国干戈,多少省事!” ——《漢語大詞典》
(2).犹多、许多。《汉书·刑法志》:“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餘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 唐 杜牧 《江南春》诗:“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臺烟雨中。”《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且人一日间此心是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把圣贤思量,不知是天地间做甚么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毕竟歷过多少间阻,无限风波,然后到手,方为希罕。” 曹禺 《雷雨》第二幕:“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3).犹少、少许。《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徙 乐浪 ,道死”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 会 ( 钟会 ),语便自无忧,不须极哀, 会 止便止。又可多少问朝事。”
(4).几何,若干。《南史·蔡撙传》:“ 武帝 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 宋 苏轼 《策别十五》:“今夫一户之赋,官知其为赋之多少,而不知其为地之几何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紂王 曰:‘用多少人夫?’ 费仲 曰:‘用人夫五百万。’” 茅盾 《子夜》七:“你自己想想,你的实力比起 钱葆生 来差多少?”
(5).或多或少;稍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张掖 太守 焦胜 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他们对于歌谣,多少有一点随便的态度。”
(6).高下,优劣。《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辽 感言,復与 周 平”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周 ﹞子 陔 ,字 元夏 。 陔 及二弟 韶 茂 ,皆总角见称,并有器望,虽乡人诸父,未能觉其多少。”按《晋书·武陔传》作:“虽诸父兄弟及乡閭宿望,莫能觉其优劣。”
(7).叹词。多么。 唐 费冠卿 《久居京师感怀诗》:“上国无交亲,请謁多少难。”《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颜子 不是一箇衰善底人,看他是多少聪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且将刺客 周光 放回 楚 军,令它回报 楚王 ,使它早早退兵,免得二国干戈,多少省事!” ——《漢語大詞典》
直 zhí《國語辭典》
直 [ zhí ]
形- 不弯曲的。如:「笔直」、「直线」。
- 不邪曲,没有私心的。如:「正直」、「耿直」。
- 纵的、竖的。如:「直行书写」、「铅直线」。
- 行为或性格坦白爽快。如:「心直口快」、「直性子」。
- 呆板、僵硬。如:「两眼发直」、「双腿僵直」。
- 但、只、不过。《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竟然、居然。金·元好问〈水调歌头·恨人闲〉词:「恨人闲、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水浒传·第一回》:「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 没有间隔的。参见「直达 」条。
- 抵得上。《史记·卷三○·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通「值」。
- 抵挡。《汉书·卷二三·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 当班、站勤。《金史·卷一七·哀宗本纪上》:「日二人直,备顾问。」通「值」。
- 报酬、酬金。《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 姓。如汉代有直不疑。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东京(東京)dōng jīng
(1).古都名。指 洛阳 。即今 河南省 洛阳 市。 东汉 都 洛阳 ,因在 西汉 故都 长安 之东,故称“东京”。 隋炀帝 即位后,自 长安 迁都 洛阳 ,亦称 洛阳 为“东京”。
(2).古都名。指 汴州 。即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五代 后晋 建都 汴州 ,改 汴州 为 开封府 ,建号“东京”。 五代 后汉 、 后周 以迄 北宋 均仍之。
(3).代指 东汉 。《后汉书·皇后纪序》:“ 汉 仍其谬,知患莫改, 东京 皇统屡絶,权归女主。”《晋书·儒林传序》:“逮於 孝武 ,崇尚文儒,爰及 东京 ,斯风不坠。”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自是 汉 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 东京 ,著书犹称 汉 纪。” 章炳麟 《訄书·学变》:“ 东京 之衰,刑赏无章也。” ——《漢語大詞典》
(2).古都名。指 汴州 。即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五代 后晋 建都 汴州 ,改 汴州 为 开封府 ,建号“东京”。 五代 后汉 、 后周 以迄 北宋 均仍之。
(3).代指 东汉 。《后汉书·皇后纪序》:“ 汉 仍其谬,知患莫改, 东京 皇统屡絶,权归女主。”《晋书·儒林传序》:“逮於 孝武 ,崇尚文儒,爰及 东京 ,斯风不坠。”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自是 汉 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 东京 ,著书犹称 汉 纪。” 章炳麟 《訄书·学变》:“ 东京 之衰,刑赏无章也。” ——《漢語大詞典》
系 ( 系 係 繫 ) xì/jì《國語辭典》
系 [ xì ]
動- 懸繫。《說文解字·糸部》:「系,懸也。」三國魏·曹植〈輔臣論〉:「群言系于口,而研覈是非。」
- 接續、繼承。《文選·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 有一定秩序及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織。如:「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賀傳》:「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
- 大學中所分的學術科別。如:「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系益。
末流 mò liú
(1).水流的下游。《后汉书·傅燮传》:“臣之所惧,在於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
(2).比喻事物的后来的发展状态。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昔 周 之人,拘群饮而被之以杀刑者,以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众矣,故重禁其祸之所自生。”《明史·徐溥传》:“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倖门一开,末流安底?”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师说·罗洪先赵贞吉等》:“按 王 门惟 心斋氏 盛传其説,从不学不虑之旨,转而标之曰‘自然’,曰‘学乐’。末流衍蔓,浸为小人之无忌惮。”
(3).末期,末世。《汉书·叙传上》:“昔 周 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 元 曹之谦 《变白头吟》:“梧桐不独老,鸳鸯亦双死……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
(4).指后世。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 郑国 欲弊 秦 ,渠成 秦 富强。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5).馀绪,遗业。《汉书·司马迁传》:“惟 汉 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絶业。” 章炳麟 《辨诗》:“极乎 王粲 、 曹植 、 阮籍 、 左思 、 刘琨 、 郭璞 诸家,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 谢瞻 承其末流,《张子房诗》本之。”
(6).后辈,后人。亦指已经衰落而失去其原有精神实质的流派。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题》:“ 太公 治 齐 ,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麴糵》:“自非 炎 黄 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 鲁迅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
(7).指颓风弊俗。《史记·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汉书·游侠传序》:“惜乎不入於道德,苟放纵於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风成俗习,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 清 顾炎武 《朱处士彝尊过余于太原东郊赠之》诗:“词赋雕鐫老,江山骋望频。末流弥宇宙,大雅接新人。”
(8).后列,下等。 汉 班倢伃 《自悼赋》:“奉共养於东宫兮,託 长信 之末流。共洒埽於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杜篤 贾逵 ,亦有声於文,跡其为才, 崔 傅 之末流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均是儒也,而有君子、小人之辨……皆学之力也,末流或至叛圣人害天下而不顾,非小人而何?” 清 刘大櫆 《东皋先生时文序》:“至於赋诗作文,专以末流自待。言及於 杜甫 韩愈 ,则惭然变色,以为天人,非吾之所企。吾是以悲其志之不立也。” ——《漢語大詞典》
(2).比喻事物的后来的发展状态。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昔 周 之人,拘群饮而被之以杀刑者,以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众矣,故重禁其祸之所自生。”《明史·徐溥传》:“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倖门一开,末流安底?”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师说·罗洪先赵贞吉等》:“按 王 门惟 心斋氏 盛传其説,从不学不虑之旨,转而标之曰‘自然’,曰‘学乐’。末流衍蔓,浸为小人之无忌惮。”
(3).末期,末世。《汉书·叙传上》:“昔 周 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 元 曹之谦 《变白头吟》:“梧桐不独老,鸳鸯亦双死……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
(4).指后世。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 郑国 欲弊 秦 ,渠成 秦 富强。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5).馀绪,遗业。《汉书·司马迁传》:“惟 汉 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絶业。” 章炳麟 《辨诗》:“极乎 王粲 、 曹植 、 阮籍 、 左思 、 刘琨 、 郭璞 诸家,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 谢瞻 承其末流,《张子房诗》本之。”
(6).后辈,后人。亦指已经衰落而失去其原有精神实质的流派。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题》:“ 太公 治 齐 ,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麴糵》:“自非 炎 黄 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 鲁迅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
(7).指颓风弊俗。《史记·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汉书·游侠传序》:“惜乎不入於道德,苟放纵於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风成俗习,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 清 顾炎武 《朱处士彝尊过余于太原东郊赠之》诗:“词赋雕鐫老,江山骋望频。末流弥宇宙,大雅接新人。”
(8).后列,下等。 汉 班倢伃 《自悼赋》:“奉共养於东宫兮,託 长信 之末流。共洒埽於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杜篤 贾逵 ,亦有声於文,跡其为才, 崔 傅 之末流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均是儒也,而有君子、小人之辨……皆学之力也,末流或至叛圣人害天下而不顾,非小人而何?” 清 刘大櫆 《东皋先生时文序》:“至於赋诗作文,专以末流自待。言及於 杜甫 韩愈 ,则惭然变色,以为天人,非吾之所企。吾是以悲其志之不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