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秣陵土厚文思壮,浙水源清气宇澄。

祝廷华清代〕《赠姚劲秋先生

昨从白下访良朋,儗识荆州憾未能。郑国名卿思惠济,焦山胜地许同登。

秣陵土厚文思壮,浙水源清气宇澄。更羡淞阳时税驾,主盟诗社兴飞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土厚文思浙水源清气宇

秣 mò《國語辭典》

秣 [ mò ]

  1. 喂牛马的谷粟等饲料。如:「粮秣」。《老残游记·自叙》:「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
  1. 喂牲口。《左传·成公十六年》:「秣马利兵。」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
  2. 牲口咀嚼食物。《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陵 líng《國語辭典》

陵 [ líng ]

  1. 大土山。如:「丘陵」、「山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三國魏·曹植〈鰕䱇篇〉:「駕言登五嶽,然後小陵丘。」
  2. 帝王的墳墓。如:「陵寢」、「十三陵」。唐·杜牧〈登樂遊原〉詩:「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間坐一個看陵的太監,穿著蟒袍。」
  3. 姓。如明代有陵茂。
  1. 登、升。《左傳·成公二年》:「齊侯親鼓,士陵城。三日,取龍。」北魏·溫子昇〈為西河王謝太尉表〉:「將短翮難以陵高,駑乘無由致遠。」
  2. 超越、踰越。如:「陵駕」。《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自以兵強國富,勢陵京城。」
  3. 欺侮、侵犯。如:「陵辱」。《左傳·隱公三年》:「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漢·王符《潛夫論·忠貴》:「而乃欲任其私知,竊君威德,以陵下民。」通「凌」。
  4. 淬礪。《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勵。」王先謙·集解:「陵謂厲兵刃也。」
土厚
晋语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司空季子曰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 周祀五帝歌配帝舜章器圜居土厚位总配神尊诗
刘长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
见天清下  ——《骈字类编》
文思 wén sī
(1).指才智与道德。古代专用以称颂帝王。《书·尧典》:“曰若稽古帝 尧 ,曰 放勋 ,钦明文思安安。” 陆德明 释文:“经天纬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 北周 庾信 《羽调曲》:“ 周 之 文 武 洪基,光宅天下文思。”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元祐二年七月十五日教坊致语》:“恭惟皇帝陛下,文思天纵,睿哲生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其所谓圣明之主者,其聪明文思,果有以愈于 尧 邪?”
(2).犹文才。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 衡 精微有文思善於天文阴阳之数。”《世说新语·政事》“ 嵇康 被诛” 刘孝标 注引 晋 山涛 《山公启事》:“ 绍 平简温敏,有文思。”
(3).文章的意境或思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唐 白居易 《题浔阳楼》诗:“常爱 陶彭泽 ,文思何高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神异经》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较深茂,盖文人之为。”
(4).作文的思路。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一:“ 萧颖士 少梦有人授纸百番,开之皆是绣花,又梦裁锦,因此文思大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自是文思大进,过眼不忘。” 巴金 《谈〈憩园〉》:“当时我正在壮年,每天伏案十小时以上,并不感到文思枯竭。”  ——《漢語大詞典》
壮 ( 壯 ) zhuàng
壮 [ zhuàng ]
  1.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2.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3.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族。~锦。~歌。
浙水 zhè shuǐ
即 浙江 。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百姓们就在宫门外欢呼、议论,声音正好像 浙水 的涛声一样。”参见“ 浙江 ”。  ——《漢語大詞典》
源清
韩诗外传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骈字类编》
气宇(氣宇)qì yǔ
(1).胸襟,度量。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於是散髮解带,盘旋巖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 宋 储泳 《祛疑说·邪正》:“人苟气宇清明,心神虚爽,邪魅何从而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包佶》:“ 佶 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斵也。” 明 宋濂 《故丽水叶府君墓铭》:“气宇凝慤,沉酣於六籍而旁溢诸史百家,折衷羣圣人之説。”
(2).指气概;风度。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十四:“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怱怱。”《玉娇梨》第十四回:“我看贤姪英英气宇,自是千里之驹,异日当光吾宗。”  ——《漢語大詞典》
澄 chéng/dèng《國語辭典》

澄 [ chéng ]

  1. 水静止而清澈。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披翠微而列坐,左对青山;俯磐石而开襟,右临澄水。」

澄 [ dèng ]

  1. 使沉淀、清澈。如:「把这盆水澄一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