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惟十指,惜死为诸儿。
列女添薪传,骚坛续旧辞。地因梁案著,名共柳丸垂。
闻昔缡初结,相依日正迟。盐齑儒素味,栉纵大家仪。
世忽桑田改,人惊堠火驰。弃繻知己矣,击楫怅何之。
济否重吾力,行乎仗子随。断魂啼杜宇,归梦绝隃糜。
发署凭谁解,城崩未可期。牛衣零独泪,马革失双尸。
镜破鸾悲影,巢空燕认丝。余生惟十指,惜死为诸儿。
芝砌看三秀,萱堂借一枝。移忠仍作孝,以母却兼师。
荻画钩如铁,羊埋舌在瓷。挽车桓氏妇,扃户狄家姨。
菽水贫堪辨,兰膏读自支。誉推元季并,节表郝钟宜。
此父还生此,斯人不愧斯。夜台云寂寂,华表鹤翨翨。
薤露歌难挽,冰霜报有时。清风江上岭,明月井边祠。
岂羡鸳鸯冢,偏须常棣碑。赋诗遥再拜,酬酒问秋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余生(餘生)yú shēng
(1).犹残生。指晚年。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餘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 唐 白居易 《祭弟文》:“尔塋之东,是吾他日归全之位;神纵不合,骨且相依,岂恋餘生?愿毕此志。” 巴金 《随想录·人民友谊的事业》:“倘使问起我这次访问的最大收获,我的回答便是:让我也把这余生献给人民友谊的事业。”
(2).幸存的性命。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新唐书·刘黑闼传》:“我不以餘生为王復讎,无以见天下义士!” 清 黄遵宪 《潮州行》诗:“虎口脱餘生,惊喜泣相语。” ——《漢語大詞典》
(2).幸存的性命。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新唐书·刘黑闼传》:“我不以餘生为王復讎,无以见天下义士!” 清 黄遵宪 《潮州行》诗:“虎口脱餘生,惊喜泣相语。”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十指 shí zhǐ
(1).十个手指。《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诗:“古来苦乐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
(2).借指双手。《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战方得 河 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为妾驱使。”
(3).指十个足趾。详“ 十指仓 ”。
(4).十个要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双手。《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战方得 河 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为妾驱使。”
(3).指十个足趾。详“ 十指仓 ”。
(4).十个要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 ——《漢語大詞典》
惜死 xī sǐ
(1).珍惜生命,不轻于死。《吕氏春秋·长利》:“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陈奇猷 校释:“惜死,係一专词,义谓爱惜其死,即不作无谓牺牲。”
(2).犹怕死。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子卿 视 陵 ,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新唐书·姚崇传》:“臣非惜死,恐不益王。”《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飞 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漢語大詞典》
(2).犹怕死。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子卿 视 陵 ,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新唐书·姚崇传》:“臣非惜死,恐不益王。”《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飞 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 众,许多:~位。~君。~侯。
-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 犹“之”:“能事~乎?”。
-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 姓。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名-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