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知足知止,令问令望。

卢思道南北朝〕《仰赠特进阳休之诗

幽求遂古,逖听前闻。鸿荒眇邈,篆策絪缊。体国经野,为鸟为云。

果行毓德,或武或文。

于铄君子,含章挺秀。龙翰凤翼,玉荣松茂。逸韵孤峙,奇峰回构。

慕舜匪高,希颜可陋。

艺殚文府,学究书林。尽则穷丽,索隐钩深。灵珠耀手,明镜悬心。

声偃华裔,道冠衣簪。

豹变其文,鸿渐于陆。入作卿士,出为岳牧。千社万钟,玄冕丹毂。

神之听之,介以景福。

汉称广德,晋美剧阳。君亦高蹈,二此鸿芳。知足知止,令问令望。

功遂身退,休有烈光。

闻风伯夷,懦夫自立。祖道疏傅,行人霣泣。公之戾止,僚友胥集。

瞻彼高山,每怀靡及。

余实肤陋,少不及门。挟策问道,拜帚承恩。以兹高义,被于后昆。

式歌且舞,敢赠长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知足知止令问令望

知足 zhī zú
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汉 刘向 《列女传·王章妻女》:“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流涕时耶?”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叹 疏广 之知足,慕 祁奚 之请老。” 茅盾 《尚未成功》:“你从前教书的时候不是时时刻刻想望着眼前这样的生活么?现在弄到了,你倒又不知足!”  ——《漢語大詞典》
知止 zhī zhǐ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漢語大詞典》
令问(令問)lìng wèn
令闻,美好的声名。问,通“ 闻 ”。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儔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晋书·隐逸传·鲁褒》:“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讎悲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清 钱谦益 《福建道监察御史周宗建授文林郎制》:“膏雨之政,浸灌 淛 西,洊陈内臺,令问滋茂。”  ——《漢語大詞典》
令望 lìng wàng
(1).谓仪容善美,使人景仰。《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郑玄 笺:“人闻之则有善声誉,人望之则有善威仪。”
(2).引申指美好的名声。《陈书·沈众传》:“ 高祖 大怒,以 众 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新唐书·于志宁传》:“狎而近之,无益令望,有损盛德。”《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 羡之 等以 宜都王 义隆 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称皇太后令,数帝过恶,废为 营阳王 ,以 宜都王 纂承大统。”
(3).指有美好名声的人。《周书·令狐整传》:“ 令狐延保 西州令望,方城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縶维。”《隋书·苏夔传》:“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臚之职,须归令望。” 宋 范仲淹 《淡交若水赋》:“士有远慕前修,聿希令望,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