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兹行雅所如,弭节照乡邑。

符锡明代〕《送谏议后屏卢子奉仗楚粤便道归觐三十韵

国家承平久,边庾不复实。九重甫垂念,诏使七道出。

故人后屏子,喜气动行色。所适问刖期,南楚与百粤。

君始发危科,怀忧在衮职。兹行雅所如,弭节照乡邑。

鹭袍拜家庆,世德光奕奕。白发笼乌纱,鸾封侈先入。

携盒廑父老,举杯多亲戚。高堂届眉寿,欢宴难具述。

秋风吹征袍,王事不遑息。晓发湓江浦,夕望夏口驿。

翱翔冈高楼,徘徊吕仙奕。西登祝融峰,俯瞰洞庭碧。

九疑云正深,二妃安所适。夷俗杂夏殊,吏治究文一。

周爰宜有献,再当言路辟。往事多激成,圣情每念及。

昌运际实难,中兴待良弼。豫养本静深,才华更荒蔚。

天骥就康庄,谁能顾俦匹。嗟我朽钝资,尝从礼官役。

情好如弟兄,论事埘促膝。赠言非所长,况乃厌陈迹。

刍荛倘见录,庶以输寸赤。银河泛本使,悬象动宸极。

近侍难久违,还当颛谏席。功名尽麒麟,富贵焉所逼。

伟哉廉蔺交,千载不可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所如弭节乡邑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1.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2.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3. 年:今~。来~。
  4. 同“滋”,增益;多。
  5. 古代称草席。
兹 [ cí ]
  1. 〔龟(qiū)~〕见“龟”。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1.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4.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6.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7.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8.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1.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3.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4.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5. 姓。如汉代有行宏。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1.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1.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2.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5.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6.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1.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1.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雅 yǎ《國語辭典》

雅 [ yǎ ]

  1. 《诗经》体裁之一。于天子诸侯朝会宴飨时歌诵。有〈大雅〉、〈小雅〉之分。
  2. 交情、情谊。《汉书·卷八五·谷永传》:「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我与君交虽不深,然幼年曾有同窗之雅。」
  3. 姓。如明代有雅琥。
  1. 正。《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 高尚的、不俗的。汉·王充《论衡·四讳》:「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3. 美好。《文选·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一》:「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北史·卷三三·李顺传》:「希远弟希宗,字景玄。性宽和,仪貌雅丽,有才学。」
  1. 向来。《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
  2. 很、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孝儿亦倜傥,倾吐间,雅相爱悦。」
  3. 对他人的敬称。如:「雅教」、「雅鉴」、「雅穆」。

雅 [ yā ]

  1. 一种鸟。即鸦。《说文解字·隹部》:「雅,楚乌也。……秦谓之鸦。」
所如 suǒ rú
所往。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明 陈子龙 《钓竿行》:“风雷在鳞甲,浩然纵所如。”  ——《漢語大詞典》
弭节(弭節)mǐ jié
(1).驻节,停车。节,车行的节度。《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洪兴祖 补注:“弭,止也。” 马茂元 注:“弭节,犹言停车不进。”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访怀沙之渊,得捐珮之浦,弭节 罗 潭,艤舟 汨 渚。”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候吏报君来,弭节江之湄。” 明 归有光 《东隅说》:“弭节乎 暘谷 之地,总轡乎 扶桑 之墟。”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自从弭节驻 鸡林 ,所部精兵皆百鍊。”
(2).少停,一会儿。《文选·宋玉〈高唐赋〉》:“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弭节奄忽,蹄足洒血。” 李周翰 注:“弭节,犹少时也,言鸟兽未及远飞走,少时之间,蹄足之上皆以洒血。”
(3).驾驭车子。《文选·张衡〈东京赋〉》:“ 大丙 弭节, 风后 陪乘。” 薛综 注引 高诱 曰:“二人, 太乙 之御也。”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将朝圣王,匪敢晏寧,弭节长騖,指日遄征。”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二:“ 涂山 烽候惊,弭节度 龙城 。” 唐 韦应物 《寄大梁诸友》诗:“分竹守南 譙 ,弭节过 梁 池。”  ——《漢語大詞典》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1.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2. 投映。如:「照镜子」。
  3.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4. 比对、核对。如:「对照」。
  5. 通知。如:「照会」、「关照」。
  6.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7.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8.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9.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1. 日光。如:「夕照」、「残照」。
  2. 像片。如:「近照」、「玉照」。
  3.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乡邑(鄉邑)xiāng yì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周礼·地官·乡师》:“以司徒之大旗,致众庶而陈之,以旗物辨乡邑,而治其政令刑禁。” 郑玄 注:“邑犹里也。” 孙诒让 正义:“此乡邑亦犹言乡里。凡六乡五比为閭,则聚居为城邑,犹之里宰。六遂之邑为五邻聚居。《小司徒》都鄙之邑为四井聚居也。然则辨乡邑者谓即六乡之众而辨其某乡某邑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慈惠而有理者,使是掌乡邑而治父子。” 卢辩 注:“乡,乡遂。邑,公邑。”
(2). 秦 汉 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噲 以相国击 卢綰 ,破其丞相 抵蓟 南,定 燕 地凡县十八,乡邑五十一。” 汉 张衡 《西京赋》:“郊甸之内,乡邑殷賑。” 梁启超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夫欲求人类进化之真相,必当合人类全体而比较之,通古今文野之界而观察之,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何一而非客观所当取材者?”
(3).家乡,故里。《墨子·号令》:“发候,必使乡邑忠信善重士。有亲戚妻子,厚奉资之。”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唐 韩愈 《桃源图》诗:“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清 方苞 《读经解》:“而承其学者,復以教於乡邑,各自为方,不能相通。”
(4).同乡。《周书·冯迁传》:“﹝ 迁 ﹞唯以谦恭接待乡邑,人无怨者。”《南史·王懿传》:“北土重同姓,并谓之骨肉,有远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有一人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邑所容。” 明 李东阳 《贞则堂诗》:“忆昔归夫君,君家妾乡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