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及侍周幼主,臣心常烱烱。

韩希孟宋代〕《练裙带中诗 其二

宋未有天下,坚正臣礼秉。开国百战功,每阵惟雄整。

及侍周幼主,臣心常烱烱。帝曰卿北伐,山戎今有警。

死狗莫击尾,此行当系颈。即日辞陛下,尽敌心欲逞。

陈桥忽兵变,不得守箕颍。禅让法尧舜,民物普安静。

有国三百年,仁义道驰骋。未改祖宗法,天胡肆大眚。

细思天地理,中有幸不幸。天果丧中原,大似裂冠衽。

君诚不独活,臣实无魏丙。失人焉得人,垂戒尝耿耿。

江南无谢安,塞北有王猛。所以戎马来,飞渡巴陵境。

大江限南北,今此一舴艋。本期固封疆,谁谓如画饼。

烈火燎昆冈,不辨金玉矿。妾本良家子,性僻守孤梗。

嫁与尚书儿,衔署紫兰省。直以才德合,不弃宿瘤瘿。

初结合欢带,誓比日月炳。鸳鸯会双飞,比目愿长并。

岂期金石坚,化作桑榆景。旄头势正然,蚩尤气先屏。

不意风马牛,复及此燕郢。一方遭劫虏,六族死俄顷。

退鹢落迅风,孤鸾吊空影。簪坚折白玉,瓶沉断青绠。

一死空冥府,忧心长炳炳。意坚志不移,改邑不改井。

我本瑚琏器,安肯作溺皿。志节匪转石,气噎如吞鲠。

不作爝火燃,愿为死灰冷。贪生念曲蛾,乞怜羞虎阱。

借此清江水,葬我全首领。皇天如有知,定作血面请。

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幼主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1.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1.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侍 shì《國語辭典》

侍 [ shì ]

  1. 伺候。如:「服侍病人要有耐心。」
  2. 在一旁陪著。《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1. 服侍或随从他人的人。如:「女侍」、「侍从」。
  2. 侍生的简称。参见「侍生 」条。
  3. 姓。如明代有侍锦。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幼主 yòu zhǔ
年幼的君主。《汉书·魏相传》:“幼主新立。” 南朝 梁 沈约 《恩倖传论》:“权倖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王世子臣下呼称幼主万岁。”  ——《漢語大詞典》
臣 chén《國語辭典》

臣 [ chén ]

  1. 俘虏、奴隶。《书经·费誓》:「臣妾逋逃。」汉·孔安国·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礼记·少仪》:「臣则左之。」汉·郑玄·注:「臣,谓囚俘。」
  2. 君王时代的官吏。《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记·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
  3. 古人对君、父或一般人的自谦之词。《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 姓。如汉代有臣综。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服从。如:「臣服」。《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2. 统率、使之服从而为臣。《左传·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战国策·秦策四》:「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烱 jiǒng《國語辭典》
  1. 「炯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