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儿女话离愁,高阁慵拈针线。
锦城旧雨,十年轻别,何意今朝重见。安排瓜果醉芳筵,笑看双星银汉。
桐阶月小,桂溪天远,枨触闲情无限。遥怜儿女话离愁,高阁慵拈针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儿女(兒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话 ( 話 ) huà
话 [ huà ]
- 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说~。会~。对~。情~。~题。
- 说,谈论:~别。~旧。~柄(话把儿,别人谈笑的资料)。茶~会。
离愁(離愁)lí chóu
离别的愁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驴鞭半裊,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箇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清 马銮 《七岁女子》诗:“男儿不遇为文章,幼女离愁托雁行。” 郑振铎 《海燕·离别》:“我想我们的别离至多不过是两年,三年,然而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离愁堆积着。” ——《漢語大詞典》
高阁(高閣)gāo gé
(1).高大的楼阁。《后汉书·樊宏传》:“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 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鸞罢歌舞。” 陈毅 《广东》诗:“高阁 羊城 接大荒,骋怀极望鬱苍苍。”
(2).置放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 清 王夫之 《杂物赞》:“高阁,小紫竹为架,下歛上张,以庋字画及藁纸,挂壁间。”
(3).高高地搁置起来。谓弃置。《宋书·王微传》:“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4).星名。《文选·张衡〈思玄赋〉》:“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高阁之将将。” 吕延济 注:“高阁,星名。” ——《漢語大詞典》
(2).置放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 清 王夫之 《杂物赞》:“高阁,小紫竹为架,下歛上张,以庋字画及藁纸,挂壁间。”
(3).高高地搁置起来。谓弃置。《宋书·王微传》:“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4).星名。《文选·张衡〈思玄赋〉》:“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高阁之将将。” 吕延济 注:“高阁,星名。” ——《漢語大詞典》
慵 yōng《國語辭典》
慵 [ yōng ]
副- 懒。唐·白居易〈赠友〉诗五首之二:「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每日慵将书去习,逐朝常把药的那来扶。」
慵 [ yúng ]
- (一)之又音。
拈 niān《國語辭典》
拈 [ nián ]
动- 用手指夹取、捏取。如:「拈龟」、「拈香」、「拈花微笑」。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七:「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红楼梦·第四○回》:「里面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 耍弄、习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自家陈豹,年长一十八岁,膂力过人,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
拈 [ diān ]
动- 将物品放置手中,估量轻重。如:「他拈了拈小石块,随手打了个水漂儿。」《孤本元明杂剧·大劫牢·第一折》:「也不索昼夜思量心内想,也不索拈斤播两显耀我这英雄猛将。」通「掂」。
拈 [ niǎn ]
动- 用手指搓揉。如:「拈线」、「拈灯心」。《红楼梦·第一○五回》:「贾政在外,心惊肉跳,拈须搓手的等候旨意。」通「捻」。
针线(針線,針綫)zhēn xiàn
亦作“ 针綖 ”。亦作“ 针綫 ”。亦作“鍼线”。
(1).针和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 太宗 常赐 三藏 衲,约直百餘金,其工无针綖之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桂娘 也日日无情无绪,懨懨欲睡,针线慵拈。” 林斤澜 《母女》:“你撕了衣服?这里有针线,借来使一使吧。”
(2).指缝纫刺绣工作。 唐 白居易 《秋霁》诗:“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宋 姚进道 《青玉案》词:“春衫犹是, 小蛮 鍼线,曾湿 西湖 雨。”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主中馈,习鍼綫,犹不失为勤谨。”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一章:“你的针线真不错,会缝新衣服。”
(3).指从事缝纫刺绣工作。 宋 黄公绍 《青玉案》词:“征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4).指缝纫刺绣的成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翻身进屋里打开箱子,拿出一件针线来。”
(5).指作品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文又无针线。”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疎,全篇之破绽出矣。”
(6).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的研磨功夫。 宋 陈亮 《又甲辰秋书》:“痛念二三十年之间,诸儒学问各有长处,本不可以埋没,而人人须着些针线。其无针线者,又却轻佻,不是屈头肩大担底人。”
(7).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从事研磨。 宋 杨万里 《初凉与次公子共读书册》诗:“五言未针綫,百遍遶阶除。” ——《漢語大詞典》
(1).针和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 太宗 常赐 三藏 衲,约直百餘金,其工无针綖之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桂娘 也日日无情无绪,懨懨欲睡,针线慵拈。” 林斤澜 《母女》:“你撕了衣服?这里有针线,借来使一使吧。”
(2).指缝纫刺绣工作。 唐 白居易 《秋霁》诗:“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宋 姚进道 《青玉案》词:“春衫犹是, 小蛮 鍼线,曾湿 西湖 雨。”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主中馈,习鍼綫,犹不失为勤谨。”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一章:“你的针线真不错,会缝新衣服。”
(3).指从事缝纫刺绣工作。 宋 黄公绍 《青玉案》词:“征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4).指缝纫刺绣的成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翻身进屋里打开箱子,拿出一件针线来。”
(5).指作品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文又无针线。”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疎,全篇之破绽出矣。”
(6).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的研磨功夫。 宋 陈亮 《又甲辰秋书》:“痛念二三十年之间,诸儒学问各有长处,本不可以埋没,而人人须着些针线。其无针线者,又却轻佻,不是屈头肩大担底人。”
(7).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从事研磨。 宋 杨万里 《初凉与次公子共读书册》诗:“五言未针綫,百遍遶阶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