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籀篆刻周宣古,李斯书传和氏璞。
胡奎〔元代〕《篆书歌送胡士敬游同安》
洪濛开天圣人作,神龙出河龟出洛。自从造化一中分,鸟迹虫鱼混冥漠。
史籀篆刻周宣古,李斯书传和氏璞。汉魏以来千百年,字体纷纭互参错。
我从洪都询古学,宗人邂逅滕王阁。千金不售书满橐,燕尾蚕头古钗脚。
钩如强弩点如石,动为河流静为岳。亲王诏见墨池头,茧纸鸾笺纵挥霍。
晴窗白昼风雨来,蛟龙盘拿虎凤跃。吾宗意气何卓荦,翩然如跨扬州鹤。
今春别我上同安,七星已挂苍龙角。兰舟暂向章江泊,篘酒笑倾银凿落。
人生交游无厚薄,快意相知且为乐。吴歌一曲写予怀,目送飞鸿起寥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名-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籀 zhòu《國語辭典》
籀 [ zhòu ]
名- 参见「籀文 」条。
- 诵读。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篆刻 zhuàn kè
(1).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 吕延济 注:“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 宋 秦观 《赠刘使君景文》诗:“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觴侠气上云空。”
(2).谓雕琢,过分修饰文字。 明 高启 《跋沟南诗后》:“格律深稳,不尚篆刻,而往往有会理切事之理。”
(3).雕刻印章。《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文彭 、 文嘉 ﹞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米紫来自书诗卷》:“﹝ 米紫来 ﹞诗画皆工秀,兼善篆刻。”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 抱石 ,我看是一位标准的 中国 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篆刻,又会书画,长于文事。” ——《漢語大詞典》
(2).谓雕琢,过分修饰文字。 明 高启 《跋沟南诗后》:“格律深稳,不尚篆刻,而往往有会理切事之理。”
(3).雕刻印章。《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文彭 、 文嘉 ﹞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米紫来自书诗卷》:“﹝ 米紫来 ﹞诗画皆工秀,兼善篆刻。”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 抱石 ,我看是一位标准的 中国 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篆刻,又会书画,长于文事。” ——《漢語大詞典》
周宣 zhōu xuān
即 周宣王 。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周宣 之盛,亦讎大邦。”《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昔 周宣 惰千亩之礼, 虢公 纳諫。” 李善 注:“《国语》曰: 宣王 即位,不藉千亩, 虢文公 諫曰:‘夫民之大事在农。’”《文选·刘孝标〈辩命论〉》:“ 周宣 祈雨,珪璧斯罄。” 刘良 注:“ 周宣王 大旱祈雨,罄尽珪璧於神明而雨不至。” 明 张居正 《考满谢手勅加恩疏》:“嘉乃丕绩,居然 虞 廷让美之风;惟公德明,蔼矣 周宣 毗贤之命。” ——《漢語大詞典》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名-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 姓。如汉代有古霸。
-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名-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动-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书传(書傳)shū chuán
(1).著作;典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括 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新唐书·方技传·王远知》:“ 远知 少警敏,多通书传,事 陶弘景 ,传其术,为道士。”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成岫 ,字 云友 , 钱塘 人,略涉书传。手谈齿句,鬭茗弹丝,并皆精妙。”
(2).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如 明 刘三吾 等撰有《书传会选》、 胡广 等撰有《书传大全》。
谓以文字书札传述;传递书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王稽 遂与 范雎 入 咸阳 。已报使,因言曰:‘ 魏 有 张禄 先生,天下辩士也。曰“ 秦王 之国危於累卵,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臣故载来。’” 唐 杜荀鹤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诗:“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 ——《漢語大詞典》
(2).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如 明 刘三吾 等撰有《书传会选》、 胡广 等撰有《书传大全》。
谓以文字书札传述;传递书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王稽 遂与 范雎 入 咸阳 。已报使,因言曰:‘ 魏 有 张禄 先生,天下辩士也。曰“ 秦王 之国危於累卵,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臣故载来。’” 唐 杜荀鹤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诗:“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 ——《漢語大詞典》
和氏(龢氏)hé shì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漢語大詞典》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漢語大詞典》
璞 pú《國語辭典》
璞 [ pú ]
名- 未经琢磨加工的玉石。《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晋·傅玄〈马钧传〉:「美玉所以见诬为石,荆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 比喻人纯朴的本质。如:「反璞归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