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汉碑结癖谷口翁,渡江搜访辨真实。

孔尚任清代〕《郑谷口隶书歌

鲁中汉碑存十一,任城有三阙里七。郑固墓铭峙东平,苔蚀榛荒亦未失。

汉碑结癖谷口翁,渡江搜访辨真实。碑亭凉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

惝恍拱揖汉代贤,梦中传授点画毕。蝉翼响拓携满囊,晓风吹须策驴疾。

归来检付高手工,蜜香侧理装成帙。碑额碑穿碑阴完,《集中录》中无缺逸。

文檀为函玉为签,琳琅金薤照晴日。谷口危坐四壁观,何殊蠹简蝌蚪漆。

以指画腹昼夜思,久久古人精神出。纵横能为径丈书,小者针虿皆绵密。

横飞直牵力千钧,盛年已入中郎室。如今垂老不轻挥,瘦臂撑拄肩崒嵂。

镫下为我摹数番,古劲如镵金石质。汉后隶书谁登峰,学问无如谷口笔。

珍重藏之胜藏碑,赞服作歌美非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汉碑谷口渡江搜访真实

汉碑(漢碑)hàn bēi
汉 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 汉 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明 张萱 《疑耀》卷六:“ 孙宗鑑 《东皋杂録》言 汉 碑额多篆,身多隶,是矣。”  ——《漢語大詞典》
结 ( 結 ) jié/jiē
结 [ jié ]
  1. 系(),绾(wǎn ):~网。~绳。~扎。
  2.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
  3. 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
  4. 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
  5.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
结 [ jiē ]
  1. 植物长果实:开花~果。~实。
癖 pǐ《國語辭典》

癖 [ pǐ ]

  1. 病名。中医上指腹内生硬块,消化不良的病症。《玉篇·疒部》:「癖,食不消。」《抱朴子·内篇·极言》:「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2. 习性、嗜好。如:「洁癖」、「书癖」、「睡癖」。

癖 [ ​pì ]

  1. (一)​之又音。
谷口 gǔ kǒu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维 《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 清 黄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 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 , 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 仲山 西,当 泾水 出山之处,故谓之 谷口 。古时相传为 黄帝 升仙的地方。也称 寒门 。《汉书·郊祀志上》:“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谓 寒门 者, 谷口 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黄帝 升仙之处也。”又注:“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 寒门 也。”
(3).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秦 时于此置 云阳县 。《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国,北有 甘泉 、 谷口 。’” 鲍彪 注:“在 云阳 。” 西汉 末年,高士 郑朴 (字 子真 )曾隐居于此。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 唐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诗:“ 谷口 郑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录》:“ 谷口 在 云阳县 西四十里, 郑子真 隐於此。”后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元 杨奂 《得邳大用书复寄》诗:“ 谷口 知何似,他年愿卜隣。” 清 钱谦益 《高邮道中简顾所建》诗:“负耒我今归 谷口 ,惊弓君莫问壶头。”  ——《漢語大詞典》
翁 wēng《國語辭典》

翁 [ wēng ]

  1. 父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参见「翁姑」、「翁婿」等条。
  3. 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如:「老翁」、「李翁」、「渔翁」。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对男性的尊称。如:「仁翁」、「某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5. 姓。如汉代有翁伯。
渡江
后汉书宋均传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分类字锦》
搜访(搜訪)sōu fǎng
寻访;访求。《晋书·山涛传》:“ 涛 甄拔屈隐,搜访贤才,旌命三十餘人,皆显命当时。”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有詔:‘ 齐 氏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张宜刘升道》:“余喜搜访乡里旧事,曩有《钓游丛话》之辑,因细碎不能成卷,置之篋中。” 徐迟 《火中的凤凰·劫馀一》:“﹝ 郑振铎 ﹞年将四十,别无嗜好,就好搜访书籍。”  ——《漢語大詞典》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1.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2.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1.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真实(真實)zhēn shí
(1).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诗复次其韵》之一:“那知非真实,造化聊戏尔。”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世法梦幻,惟出世大事,乃为真实。” 杨朔 《海市》:“这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 长山列岛 。”
(2).真心实意。 宋 苏轼 《东坡志林》《稗海》本)卷十:“ 玄德 将死之言,乃真实语也。” 明 李贽 《复杨定见书》:“盖真实下问,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为也。”
(3).确切清楚。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的真实。”《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