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从客路嗟重趼,独对秋风感二毛。
屡衄名场岁已高,此行谁赠一绨袍。
久从客路嗟重趼,独对秋风感二毛。
游倦几漫许都刺,愤深将广楚人骚。
而今荐口难开吻,第爱穷途节可褒。
久从客路嗟重趼,独对秋风感二毛。
游倦几漫许都刺,愤深将广楚人骚。
而今荐口难开吻,第爱穷途节可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副-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客路 kè lù
(1).指外乡的路。 唐 皇甫冉 《赴李少府庄失路》诗:“月照烟花迷客路,苍苍何处是 伊川 ?”
(2).指旅途。 唐 戴叔伦 《江干》诗:“予生何濩落,客路转辛勤。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之三:“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 李陵 。” 元 方回 《江行大雨水涨》诗:“客路由来但喜晴,山湥何况舟更行。” 明 徐熥 《寄弟》诗:“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漢語大詞典》
(2).指旅途。 唐 戴叔伦 《江干》诗:“予生何濩落,客路转辛勤。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之三:“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 李陵 。” 元 方回 《江行大雨水涨》诗:“客路由来但喜晴,山湥何况舟更行。” 明 徐熥 《寄弟》诗:“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漢語大詞典》
嗟重 jiē zhòng
赞叹器重。《新唐书·儒学传中·郎馀令》:“ 孝敬 在东宫, 餘令 以 梁元帝 有《孝德传》,更撰《后传》数十篇献太子,太子嗟重。”《新唐书·宋璟传》:“ 思勗 自以将军贵幸,诉之帝,帝益嗟重。” ——《漢語大詞典》
趼 jiǎn《國語辭典》
趼 [ jiǎn ]
名- 手足因过度摩擦所生的厚皮。《庄子·天道》:「百舍重趼,而不敢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七·庄子音义中》:「趼,胝也。」
趼 [ yán ]
形- 兽蹄平正。《尔雅·释畜》:「𫘥蹄趼,善升甗。」宋·邢昺·疏:「趼,平也,谓蹄平正。」
独对(獨對)dú duì
(1).单独召见问对。《新唐书·蒋伸传》:“ 宣宗 雅信爱 伸 ,每见必咨天下得失…… 伸 三起三留,﹝帝﹞曰:‘他日不復独对卿矣。’ 伸 不諭,未几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 傅文忠 为椒房懿亲,人实勤谨,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清史稿·文祥传》:“ 英 法 联军犯 天津 , 僧格林沁 密疏请幸 热河 。 文祥 ……力持不可,偕廷臣言之,復请独对。”
(2).独自面对;单独相对。 清 刘献廷 《和异君看梅之作》:“佳游深寤寐,独对真徘徊。” 茅盾 《色盲》:“﹝ 林白霜 ﹞和青年女子独对,而且在一个汽车里,这在他还是第一次,虽然不至于手足无措,确有几分彷徨无主了。” ——《漢語大詞典》
(2).独自面对;单独相对。 清 刘献廷 《和异君看梅之作》:“佳游深寤寐,独对真徘徊。” 茅盾 《色盲》:“﹝ 林白霜 ﹞和青年女子独对,而且在一个汽车里,这在他还是第一次,虽然不至于手足无措,确有几分彷徨无主了。” ——《漢語大詞典》
秋风(秋風)qiū fēng
(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二毛 èr máo
(1).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杜预 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頽。”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胡韫玉 《春日寄怀马一浮》诗:“病餘人事懒,愁畏二毛侵。”
(2).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二毛”指三十馀岁。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信 年始二毛,即逢丧乱。” 倪璠 注:“以 滕王逌 序‘己亥,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 子山 时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谔 《先公谈录》:“ 宗諤 二毛之年,丁先公忧。”按:先公 李昉 死于公元九六六年, 宗谔 生于公元九六四年,时年三十三岁。
(3).即二毛子。 清 黄遵宪 《三哀诗》:“讙譁杀二毛,万头相倾挤。” 钱仲联 笺注:“ 袁昶 《乱中日记》:‘见洋人呼曰大毛子,见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国歌谣资料·义和团歌谣·砍二毛》:“洋人进 中国 ,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势,横行霸道。”参见“ 二毛子 ”。
(4).方言。谓皮毛短。 谢觉哉 《孔夫子与老农》:“他又缝了许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封信》诗:“身穿二毛皮大衣,听问路忙答话跳下牲灵。” ——《漢語大詞典》
(2).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二毛”指三十馀岁。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信 年始二毛,即逢丧乱。” 倪璠 注:“以 滕王逌 序‘己亥,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 子山 时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谔 《先公谈录》:“ 宗諤 二毛之年,丁先公忧。”按:先公 李昉 死于公元九六六年, 宗谔 生于公元九六四年,时年三十三岁。
(3).即二毛子。 清 黄遵宪 《三哀诗》:“讙譁杀二毛,万头相倾挤。” 钱仲联 笺注:“ 袁昶 《乱中日记》:‘见洋人呼曰大毛子,见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国歌谣资料·义和团歌谣·砍二毛》:“洋人进 中国 ,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势,横行霸道。”参见“ 二毛子 ”。
(4).方言。谓皮毛短。 谢觉哉 《孔夫子与老农》:“他又缝了许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封信》诗:“身穿二毛皮大衣,听问路忙答话跳下牲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