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犹如闭樊笼,恨未随鸿鹄。

范祖禹宋代〕《送文周翰出守陕郊

维师谢公衮,稷契仰高躅。
公子卷庭闱,西郊作侯牧。
飘繇丹穴凤,灿烂文昌宿。
雅望冠朝端,妙年分陕服。
彩衣照洛水,红旆驱崤谷。
荆山连太华,翠气堆群玉。
长河从天来,回斡卷坤轴。
东奔触砥柱,北向摧平陆。
壮哉山河固,屏翰神明隩。
秦人亦劳止,生气日已蹙。
兵戈困疮痍,赋敛苦敲朴。
使君得召父,庶可饱饘粥。
耕桑遍南亩,礼义兴比屋。
门前长安道,日夕击征毂。
念昔西徂东,经过厌结束。
尔来卧岩谷,十载归天禄。
犹如闭樊笼,恨未随鸿鹄。
隐几思故山,侧身望乔木。
何时拂尘衣,假道西走蜀。
驻马问甘棠,歌谣听淳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犹如樊笼鸿鹄

犹如(猶如)yóu rú
如同。《关尹子·二柱》:“盖风雨雷电皆缘气而生,而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史记·滑稽列传》:“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犹如优曇花,时一出世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词人墨客得了此笺,犹如拱璧。”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就完全习惯了,犹如在自己家里一般。”  ——《漢語大詞典》
闭 ( 閉 ) bì
闭 [ bì ]
  1. 关,合:封~。~门。~合。~关锁国。~门思过。~月羞花。
  2. 结束,停止:~会。~幕。~市。
  3. 堵塞,不通:~气。~塞()。
  4. 姓。
樊笼(樊籠)fán lóng
(1).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不自由的境地。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久在樊笼里,復得返自然。” 唐 韦应物 《忆沣上幽居》诗:“一来当復去,犹此厌樊笼。”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我本为厌红尘跳出樊笼,只待要拨开云雾登丘陇,身世外无擒纵。”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进了中学只有二年,就胡里胡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精神上的樊笼。”
(2).指囚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莲教》:“请甲士千人,围其第,妻子皆就执。闭置樊笼,将以解都。”  ——《漢語大詞典》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1.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2.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 像:他长得~他父亲。
  5. 姓。
鸿鹄(鴻鵠)hóng hú
(1).即鹄。俗称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 张华 《博物志》:“鸿鵠千岁者皆胎产。”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四:“鸿鵠羣南飞,千里共盘桓。”因鸿鹄善高飞,常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我与你猛拼饮散百壶空,且将鸿鵠意,付作马牛风。”参见“ 鸿鵠之志 ”。
(2).鸿雁与天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三:“鸿鵠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