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西风(西風)xī fēng
(1).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唐 李白 《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 扬子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荥阳》词:“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昨夜 zuó yè
(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漢語大詞典》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漢語大詞典》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 出人意料的:~喜。
庭 tíng《國語辭典》
庭 [ tíng ]
名- 厅堂、正房。《说文解字·广部》:「庭,宫中也。」清·段玉裁·注:「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 院子、大厅台阶前的空地。如:「庭院」。《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泛称宽阔的地方。如:「大庭广众」。
- 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如:「法庭」、「开庭」、「民事庭」。
- 额头。如:「天庭饱满」、「庭阙不张」。
绿 ( 綠 緑 ) lǜ/lù
绿 [ lǜ ]
- ◎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 姓。
院 yuàn《國語辭典》
院 [ yuàn ]
名- 围墙内房屋四周的空地。如:「庭院」、「后院」。唐·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诗:「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五代十国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指公共场所的名称。如:「书院」、「医院」、「戏院」。
- 某些政府机关的名称。如:「大理院」、「翰林院」、「立法院」、「行政院」、「法院」。
- 学院的简称。如:「大学院校」。
清香 qīng xiāng
(1).清淡的香味。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 唐 韩偓 《野塘》诗:“捲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 老舍 《蛤藻集·且说屋里》:“这朵水仙花供给全家一些清香。”
(2).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教之名称不一,曰清香,曰圆顿,曰太阳,曰天主,曰白莲,皆山内所有。清香、圆顿、太阳,不过斋公、居士藉此引诱善男信女持斋念佛,作会设醮,歛取香钱为糊口之资而已。” ——《漢語大詞典》
(2).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教之名称不一,曰清香,曰圆顿,曰太阳,曰天主,曰白莲,皆山内所有。清香、圆顿、太阳,不过斋公、居士藉此引诱善男信女持斋念佛,作会设醮,歛取香钱为糊口之资而已。” ——《漢語大詞典》
恼杀(惱殺)nǎo shā
亦作“ 恼煞 ”。 犹言恼甚。杀,语助词,表示程度深。 唐 李白 《赠段七娘》诗:“千杯緑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南唐 冯延巳 《金错刀》词:“春光堪赏还堪玩,恼煞东风误少年。” 宋 辛弃疾 《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词:“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