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应和役叹,却为贾胡留。

张栻宋代〕《寄曾节夫

曾子别经月,想思如几秋。
不应和役叹,却为贾胡留。
雨后湖光满,梅边春意浮。
须君细商略,晴日共茶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应贾胡

不应(不應)bù yìng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役 yì《國語辭典》

役 [ yì ]

  1. 戍守边疆。《说文解字·彳部》:「役,戍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2. 使唤、差遣。如:「役使」、「奴役」。《孟子·离娄上》:「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3. 作为、施行。《礼记·表记》:「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
  4. 服事。《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晋·杜预·注:「役,事也。」
  5. 吸引、牵缠。唐·孟郊〈古离别〉诗:「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唐·顾敻〈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词:「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1. 士兵。《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2. 事件。多指战争而言。如:「战役」、「八二三之役」。《左传·昭公五年》:「邲之役,楚无晋备,以败于鄢。」
  3. 为国家所尽的义务、劳力。如:「兵役」、「服役」。
  4. 供差遣的人。如:「苦役」、「仆役」、「杂役」。《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陶潜传》:「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1.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2.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 吟咏:咏~。一唱三~。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贾胡(賈胡)jiǎ hú
(1).经商的胡人。《后汉书·马援传》:“ 伏波 类 西域 贾胡,到一处輒止,以是失利。” 李贤 注:“言似商胡所至之处輒停留。贾音古。” 宋 苏轼 《郁孤台》诗:“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郁达夫 《去卜于峇鲁留赠陈金绍》诗:“十年久作贾胡游,残夜蛮荒迭梦秋。”
(2).泛指外国商人。 宋 陈造 《定海》诗之二:“官廨盐烟外,居人杂贾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 端 货其珠,有贾胡出貲百万,家由此巨富。”  ——《漢語大詞典》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