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应立君前,辅车有或柅。
公来使湘州,气象日淳美。
不为察察明,自谓平平耳。
未须走原显,但使心如水。
傥无耳目蔽,庭户即千里。
顷闻上封章,便欲返桑梓。
其如矍铄姿,难着湖山里。
春风一札下,趣往勤觐天咫。
新渌渺沧洲,扬舲一何驶。
士方处远外,忧国抱蕴底。
宁应立君前,辅车有或柅。
煌煌四门开,侧席问民疻。
百虑原毕陈,高风泚余子。
不为察察明,自谓平平耳。
未须走原显,但使心如水。
傥无耳目蔽,庭户即千里。
顷闻上封章,便欲返桑梓。
其如矍铄姿,难着湖山里。
春风一札下,趣往勤觐天咫。
新渌渺沧洲,扬舲一何驶。
士方处远外,忧国抱蕴底。
宁应立君前,辅车有或柅。
煌煌四门开,侧席问民疻。
百虑原毕陈,高风泚余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名-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立君 lì jūn
(1).确立君王。《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2).新即位的君主。《左传·昭公元年》:“ 郑 游吉 如 楚 ,葬 郟敖 ,且聘立君。” 王伯祥 注:“会葬故君,致聘新立之君也。” ——《漢語大詞典》
(2).新即位的君主。《左传·昭公元年》:“ 郑 游吉 如 楚 ,葬 郟敖 ,且聘立君。” 王伯祥 注:“会葬故君,致聘新立之君也。” ——《漢語大詞典》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形-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辅车(輔車)fǔ chē
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比喻事物互为依存的利害关系。《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与丞相 陆逊 书曰:‘ 杨敬叔 传述清论,以为方今人物彫尽,守德业者不能復几,宜相左右,更为辅车,上熙国事,下相珍惜。’”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垂光九野,腾响四避,辅车鼎足,槃石虎牙,世匹 周 室,基永 汉 家。”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内严体貌,增堂陛之峻;外絶缔交,去辅车之势。” 章炳麟 《印度中兴之望》:“呜呼!东方文明之国,犖犖大者,独吾与 印度 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不相互抱持而起,终无以屏蔽 亚洲 。”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副-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柅 nǐ/chì《國語辭典》
柅 [ nǐ ]
名- 置于车下阻止车子行进的木头。《易经·姤卦·初六》:「系于金柅。」唐·刘禹钖〈绝编生墓表〉:「制动也有柅,变道也亡方。」金·刘迎〈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止〉诗:「行行非我令,柅亦岂吾使。」
- 阻止、遏止。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旧五代史·卷九三·晋书·卢质等传·史臣曰》:「唯玉羽之贞退,云叟之肥遯,足可以柅奔竞之风,激高尚之节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