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砥柱 dǐ zhù
亦作“ 砥砫 ”。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漢語大詞典》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漢語大詞典》
颓波
1.向下流的水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雨之池。” 明 徐阶 《送司封仲芎杨子赴留都》诗:“頽波无停留,灵耀亦西驰。”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下:“余不识 许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唐 李白 《上留田》诗:“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陈亮 《〈高士传〉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为高矣。” 高旭 《自题〈未济庐诗集〉》诗:“岂真词笔挽頽波?侠骨行看渐折磨。”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唐 李白 《上留田》诗:“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陈亮 《〈高士传〉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为高矣。” 高旭 《自题〈未济庐诗集〉》诗:“岂真词笔挽頽波?侠骨行看渐折磨。” ——《漢語大詞典》
储 ( 儲 ) chǔ
储 [ chǔ ]
- 积蓄:~蓄。~备。~金。~放。~运。~户。~量(liàng )。~君(太子,亦称“储贰”、“储宫”、“皇储”)。
- 姓。
硕望(碩望)shuò wàng
重望;高名。亦指有重望的人。 唐 李德裕 《授石雄晋绛行营节度使制》:“朕以彦佐,早升大将之坛,久服上公之冕;资其硕望,任以指踪。”《宋史·赵普传》:“自辅弼两朝,周旋三纪;茂巖廊之硕望,分屏翰之剧权。” 宋 陆游 《贺葛正言启》:“上虚佇於嘉言,士共归於硕望。” 清 曾国藩 《〈欧阳生文集〉序》:“三子既通儒硕望, 姚先生 治其术益精。”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然国民固非不欲举耆宿硕望以为代表也,诸代表非不欲广引耆宿硕望以同事也。” ——《漢語大詞典》
阳春(陽春)yáng chūn
(1).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沈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漢語大詞典》
穷谷(窮谷)qióng gǔ
深谷;幽谷。《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后汉书·王符传》:“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伐之高山,引之穷谷。” 晋 陆机 《苦寒行》:“俯入穷谷底,仰陟高山盘。” 唐 杜甫 《君不见简苏徯》诗:“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靂魍魎兼狂风。”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高情 gāo qíng
(1).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诗:“莫恣高情求逸思,须防急詔用长材。” 宋 梅尧臣 《过山阳水陆院智洪上人房》诗:“遗墨悲 苏 倩,高情想遁 林 。” 朱东润 校:“遁 林 ,诸本皆作‘遁’。 冒广生 校作‘道’。”按, 道林 , 支道林 , 晋 时高僧。 明 李东阳 《不寐》诗:“闭门索古义,著书见高情。着鞭让 祖生 ,割席效 管寧 。从此毕餘生,垂休俟千龄。”
(2).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 唐 杨炯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良辰美景,必躬於乐事;茂林脩竹,每协於高情。” 宋 曾巩 《东轩小饮呈坐中》诗:“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 鲁迅 《准风月谈·谈蝙蝠》:“西洋人可就没有这么高情雅量,他们不喜欢蝙蝠。”
(3).敬词。深厚的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承老丈与令甥如此高情,小生岂敢不受人提挈!” 清 陆陇其 《答曹微之进士书》:“容徐徐亲麈,乞为叱谢高情,缕缕感愧,率復不尽。” ——《漢語大詞典》
(2).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 唐 杨炯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良辰美景,必躬於乐事;茂林脩竹,每协於高情。” 宋 曾巩 《东轩小饮呈坐中》诗:“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 鲁迅 《准风月谈·谈蝙蝠》:“西洋人可就没有这么高情雅量,他们不喜欢蝙蝠。”
(3).敬词。深厚的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承老丈与令甥如此高情,小生岂敢不受人提挈!” 清 陆陇其 《答曹微之进士书》:“容徐徐亲麈,乞为叱谢高情,缕缕感愧,率復不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