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良起予,投匕忘悲叹。
八珍较半菽,丰悴岐两端。
志士傃所逢,心泰体亦安。
李侯贫食粥,吾独於此观。
灶妇不余颦,邻券有后还。
颜帖孰嗣之,范叔可胜寒。
破碓砂瓶前,兰佩杂本难。
堂堂五字律,铓锷凛莫干。
不羡侏儒饱,宁追陋巷颜。
挈瓶肯见分,特特扣荆关。
读诗良起予,投匕忘悲叹。
志士傃所逢,心泰体亦安。
李侯贫食粥,吾独於此观。
灶妇不余颦,邻券有后还。
颜帖孰嗣之,范叔可胜寒。
破碓砂瓶前,兰佩杂本难。
堂堂五字律,铓锷凛莫干。
不羡侏儒饱,宁追陋巷颜。
挈瓶肯见分,特特扣荆关。
读诗良起予,投匕忘悲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读 ( 讀 ) dú/dòu
读 [ dú ]
- 依照文字念:~数。~经。~书。宣~。朗~。范~。
- 看书,阅览:阅~。速~。默~。~者。
- 求学:走~。
- 字的念法:~音。~破。
-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良 liáng《國語辭典》
良 [ liáng ]
形- 善、美好。如:「良師」、「優良」、「良宵」。《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 賢明。如:「賢良」。唐·韓愈〈原毀〉:「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 天生的、本能的。如:「良知」、「良能」。
- 善良的人。如:「除暴安良」。《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誅罰良善,日以益 甚。」
-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良霄。
- 確實、果然,表示肯定。《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
- 很、甚。如:「良久」、「感觸良多」。《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仁兄所見良是。」
起予 qǐ yú
(1).《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 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 孔子 言 子夏 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后因用为启发自己之意。 唐 韩愈 《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诗:“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我时年尚幼,作赋慕 相如 。侍立看君谈,精悍实起予。”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论学书》:“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2).指启发他人。《文选·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未可以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谨书起予。” 吕向 注:“恐其不致至诚,不知善否之应,故以书起发其章。” ——《漢語大詞典》
(2).指启发他人。《文选·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未可以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谨书起予。” 吕向 注:“恐其不致至诚,不知善否之应,故以书起发其章。” ——《漢語大詞典》
投 tóu《國語辭典》
投 [ tóu ]
动- 扔、掷。如:「投球」、「投篮」、「投石子」。
- 放进去。如:「投入」、「投票」、「投资」。
- 跳进去。如:「投江」、「投井」、「自投罗网」。
- 发向、映照。如:「众人把目光都投向墙上的壁画。」、「竹影散投在窗纸上。」
- 寄发。如:「投递」、「投稿」、「投邮」。
- 前往、走向、迎向。如 : 「投宿」、「投降」、「弃暗投明」。
- 合。如:「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 奔靠。如:「投奔」、「投靠亲友」、「走投无路」。《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
- 接近、靠近。如:「投暮」。唐·孟郊〈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诗:「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
- 甩、挥。如:《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 抛弃。如:「投闲置散」。《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然犹投戈讲蓺,息马论道。」
- 用。如 : 「投药」。
- 赠送。如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迎合。如 : 「投其所好」。
匕 bǐ《國語辭典》
匕 [ bǐ ]
名- 古人舀取食物的器具,相當於現代的湯匙、勺子之類。《禮記·檀弓下》:「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清溪廟神》:「文韶亦答以銀碗、白琉璃匕各一枚。」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悲叹(悲歎)bēi tàn
亦作“ 悲嘆 ”。 悲伤叹息。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上召见 向 ,悲叹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餘哀。”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之二:“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百喻经·二鸽喻》:“悔之於后,竟何所及,后惟悲嘆。” 唐 杜甫 《逃难》:“妻孥復随我,回首共悲叹。”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一:“每一念之,仰屋悲叹,不知涕泗之交颐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殊不知道一切都如梦呓,到而今枉然多此悲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