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天资(天資)tiān zī
天赋;资质。《史记·商君列传论》:“ 商君 ,其天资刻薄人也。”《朱子语类》卷七二:“ 明道 天资高,又加以学。”《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 杨宝 ﹞ 华西 人氏,年方弱冠,天资颖异,学问过人。”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三幕:“太后过奖!是皇上天资过人。” ——《漢語大詞典》
韶雅 sháo yǎ
(1).《韶》乐和《雅》乐的合称。
(2).俊美优雅。 清 叶奕苞 《金石录补》卷七引《宋临澧侯刘使君墓志铭》:“神姿韶雅,英议独发。” ——《漢語大詞典》
(2).俊美优雅。 清 叶奕苞 《金石录补》卷七引《宋临澧侯刘使君墓志铭》:“神姿韶雅,英议独发。” ——《漢語大詞典》
性 xìng《國語辭典》
性 [ xìng ]
名- 人或物自然具有的本质、本能。如:「本性」、「人性」、「兽性」。《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 事物的特质或功能。如:「毒性」、「药性」、「磁性」、「韧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 生物的种别或事物的类别。如:「男性」、「雌性」、「阴性」、「阳性」。
- 生命。如:「性命」。《左传·昭公八年》:「怨讟并作,莫保其性。」宋·辛弃疾〈 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 生殖或情欲。如:「性器官」、「性生活」、「性行为」。
- 脾气、性情。如:「任性」、「率性而为」。《水浒传·第一九回》:「兄长性直,只是一勇。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
- 范围、方式。如:「全国性」、「全面性」、「综合性」、「临时性」。
不愧 bù kuì
亦作“ 不媿 ”。
(1).不感到羞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汉书·田儋传》:“吾亨人之兄,与其弟併肩而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动摇,我独不媿于心乎?”
(2).引申谓当得起某种称号。《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你姐姐固是絶代佳人,小生也不愧今时才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九:“ 柳惠光 听到这里,觉得 严律师 真不愧是个刀笔吏,说话一针见血。” ——《漢語大詞典》
(1).不感到羞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汉书·田儋传》:“吾亨人之兄,与其弟併肩而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动摇,我独不媿于心乎?”
(2).引申谓当得起某种称号。《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你姐姐固是絶代佳人,小生也不愧今时才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九:“ 柳惠光 听到这里,觉得 严律师 真不愧是个刀笔吏,说话一针见血。” ——《漢語大詞典》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 记住:博闻强~。
- 标志,记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