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拔 bá《國語辭典》
拔 [ bá ]
动- 拉出、抽出。如:「拔草」、「拔旗」、「拔剑」。《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吸取。如:「拔毒」、「拔出脓来」。
- 除去。如:「拔祸根」、「拔去眼中钉,肉中刺」。
- 选出。如:「提拔」、「选拔」。《汉书·卷七五·李寻传》:「闭绝私路,拔进英隽。」
- 特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
- 拉高。如:「拔起嗓门尖叫。」
- 动摇、改变。如:「坚忍不拔」、「牢不可拔」。《易经·乾卦·文言》:「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 攻取、占领。如:「连拔五城」。《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矫治。如:「用药膏将扭伤的脖子拔直。」
- 括,箭的尾端。《诗经·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汉·毛亨·传:「拔,矢末也。」
- 急速。《礼记·少礼》:「毋拔来,毋报往。」汉·郑玄·注:「拔、赴皆疾也。」
青 qīng《國語辭典》
青 [ qīng ]
名- 颜色:➊ 绿色。唐·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➋ 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➌ 黑色。如:「玄青」。
- 绿色的草木、山脉。如:「踏青」、「万年青」、「青黄不接」。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竹皮。如:「汗青」。
- 大陆地区青海省的简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绿色的。如:「青山绿水」、「山青水秀」。
- 蓝色的。如:「青天白日」。
- 黑色的。如:「青布」、「青衣」。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年轻的。如:「青年」、「青春」。
青 [ jīng ]
- 参见「青青」(二)条。
松直
唐 孟郊 遣兴 弦贞五条音,松直百尺心。 ——《骈字类编》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铺 ( 鋪 ) pū/pù
铺 [ pū ]
- ◎ 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开摊平。~床。~垫(a.卧具;b.衬托,陪衬,写作技巧之一)。~张。平~直叙。
- 商店:饭~。肉~。~面。
- 床:床~。搭~。卧~。
- 旧时的驿站:三十里~。
碧 bì《國語辭典》
碧 [ bì ]
名-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
- 青绿色的。如:「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水平 shuǐ píng
(1).水面平静。《管子·侈靡》:“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遬竭。” 唐 刘禹锡 《插田歌》:“水平苗漠漠,演火生墟落。” 元 王恽 《游华不注记》:“是日也,天朗气淑,清风徐来,水平不波,鸣丝歌板,响动林谷。”
(2).指同水平面平行。 萧军 《八月的乡村》九:“对面那个队员也开始向他们这边走过来,步枪变换了位置,不水平地横在手里。”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小钢炮 乘势来了个水平投弹,轰隆一声,敌人的自动枪停止了。”
(3).古代测定水平面的器具。 唐 李靖 《卫公兵法》卷下:“水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閒凿为三池……以水注之,三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三齿齐平,则为高下準……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谓之水平。” 宋 苏轼 《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三县官吏文状称 罗适 、 崔公度 当初相度 八丈沟 时,只是经马行过,不曾差壕寨用水平打量地面高下。”
(4).指示水位的标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 宣武门 子城内,如培塿者五,砌之以砖…… 京 营旧卒云:‘此水平也。京城地势惟 宣武门 最低,衢巷之水,遇雨,皆滙于子城。每夜雨太骤,守卒即起,视此培塿,水将及顶,则呼开门以洩之。’”
(5).指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陈毅 《在天津新河某部营房夜宿》诗:“大军威武多雄壮,训练水平更繁难。” 巴金 《在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发奖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漢語大詞典》
(2).指同水平面平行。 萧军 《八月的乡村》九:“对面那个队员也开始向他们这边走过来,步枪变换了位置,不水平地横在手里。”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小钢炮 乘势来了个水平投弹,轰隆一声,敌人的自动枪停止了。”
(3).古代测定水平面的器具。 唐 李靖 《卫公兵法》卷下:“水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閒凿为三池……以水注之,三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三齿齐平,则为高下準……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谓之水平。” 宋 苏轼 《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三县官吏文状称 罗适 、 崔公度 当初相度 八丈沟 时,只是经马行过,不曾差壕寨用水平打量地面高下。”
(4).指示水位的标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 宣武门 子城内,如培塿者五,砌之以砖…… 京 营旧卒云:‘此水平也。京城地势惟 宣武门 最低,衢巷之水,遇雨,皆滙于子城。每夜雨太骤,守卒即起,视此培塿,水将及顶,则呼开门以洩之。’”
(5).指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陈毅 《在天津新河某部营房夜宿》诗:“大军威武多雄壮,训练水平更繁难。” 巴金 《在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发奖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名-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