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庙堂多暇日,山水契中情。

孙逖唐代〕《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山水

庙堂多暇日,山水契中情。欲写高深趣,还因藻绘成。
九江临户牖,三峡绕檐楹。花柳穷年发,烟云逐意生。
能令万里近,不觉四时行。气染荀香馥,光含乐镜清。
咏歌齐出处,图画表冲盈。自保千年遇,何论八载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庙堂暇日山水中情

庙堂(廟堂)miào táng
(1).太庙的殿堂。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故庙堂有枯杨之瑚簋,穷谷多不伐之梓豫也。”
(2).朝廷。指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庄子·在宥》:“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淮南子·主术训》:“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晋书·宣帝纪》:“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埸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朝廷。借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百姓嗷嗷苦横征,庙堂谁復问苍生。”
(4).朝廷。帝王之代称。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大臣,天子之股肱也,而周岁不得一见。偶有召命,则跪拜唯诺,山呼而退,不得一言……庙堂果何自而悟哉?”
(5).太庙和明堂。《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始结言於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 王逸 注:“庙者,先祖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於宗庙,议之於明堂也。”
(6).庙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南有 曹嵩 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餘基尚存,柱础仍在。”《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正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靄,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老人,坐於石磯之上,即前日所见 中源水君 。”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暇日 xiá rì
空闲的日子。《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唐 杜甫 《北征》诗:“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清华园图记》:“余家距 清华园 不半里,暇日尝访其遗构。”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倘再与叭儿较,则心力更多白费,故《围剿十年》或当于暇日作之。”  ——《漢語大詞典》
山水 shān shuǐ
(1).山与水。《墨子·明鬼下》:“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吴 蜀 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 唐 柳宗元 《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
(2).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宋书·谢灵运传》:“出为 永嘉 太守。郡有名山水, 灵运 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清 恽敬 《重修松窦庵记》:“后 陈茂才 云渠 来谈,县西山水之胜,皆远在数十里外,以暑不及游,因同游县东之 松竇 。”
(3).山水画的简称。 唐 杜甫 《存殁口号》之二:“ 郑公 粉绘随长夜, 曹霸 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驊騮。”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王象先 于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 清 焦循 《忆书》六:“先曾祖母 卞孺人 幼时, 卞公 无子,深爱之,延师教以诗画,遂工山水,诗画外无他好也。” 张天翼 《新生》:“ 章老先生 总炫耀他家藏的东西, 吴昌硕 刻过一幅图章送他,他还藏了一幅 倪云林 的山水,上面有 张延济 的题跋。”
(4).山中之水。《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新唐书·五行志三》:“ 咸亨 四年七月, 婺州 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餘人。”
(5).犹山野。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 李子 山水人,而常寓城郭。”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漢語大詞典》
契 qì/qiè/xiè《國語辭典》

契 [ qì ]

  1. 刻。如:「契刻」、「契舟求剑」。《诗经·大雅·绵》:「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淮南子·齐俗》:「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
  2. 投合、切合。如:「相契」、「契合」。《新唐书·卷九三·李𪟝传》:「其用兵多筹算,料敌应变,皆契事机。」
  1. 刻出来的文字。如:「契文」、「殷契」。
  2. 合同、合约。如:「地契」、「房契」。《韩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3. 志趣相投的朋友。晋·陶渊明〈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唐·武元衡〈至栎阳崇道寺闻严十少府趋侍〉诗:「松筠自古多年契,风月怀贤此夜心。」

契 [ xiè ]

  1. 人名。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尧时为司徒,封于商。也作「偰」。

契 [ qiè ]

  1. (一)​2.之又音。
  1. 畏怯。通「怯」。参见「契需 」条。
中情 zhōng qíng
(1).内心的思想感情。《管子·形势解》:“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 汉 张衡 《思玄赋》:“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晋书·张轨传》:“弹剑慷慨,中情藴结。” 清 徐乾学 《请告得旨留别诸公》诗:“一官鸡肋中情淡,万卷牛腰远道难。”
(2).谓内心真诚。《墨子·尚同下》:“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 孙诒让 间诂:“情,实也。”《楚辞·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3).内在的实际情况。 汉 陆贾 《新语·术事》:“世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淡於所见,甘於所闻;惑於外貌,失於中情。” 汉 牟融 《理惑论》:“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於外类,失於中情。”亦谓有内在的真实才能。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刘昞 注:“真智在中,众不能见,故无外名而有内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