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齐 ( 齊 ) qí/jì/zī/zhāi
齐 [ qí ]
- 东西的一头平或排成一条直线:~整。参差不~。
- 达到,跟什么一般平:见贤思~。河水~腰深。
- 同时;同样;一起:~名。~声。~心协力。一~前进。
- 全;完全:~全。人到~了。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东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 中国朝代名:南朝~。北朝~。
- 调剂: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后作“剂”。
- 药剂:处~不过数种。后作“剂”。
- 界限;分际:百年,寿之大~。
- 成功;成熟:事能得~。后作“济”。
- 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 同“斋”。
- 斋戒:~三日而后行。
- 庄敬:~庄。~严。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倜傥(倜儻)tì tǎng
(1).卓异,不同寻常。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纪,惟倜儻非常之人称焉。”《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 刘殷 ﹞博通经史,性倜儻有大志。” 胡三省 注:“倜儻,卓异也。”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今天下内訌外侮,诚宜得倜儻非常之人任而使之。”
(2).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三国志·魏志·阮瑀传》:“ 瑀 子 籍 ,才藻艳逸,而倜儻放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章丘 李孝廉善迁 ,少倜儻不泥,丝竹词曲之属皆精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九:“他今天不但显得年轻,而且比过去越发英俊了……出落得瀟洒不凡,风流倜傥。” ——《漢語大詞典》
(2).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三国志·魏志·阮瑀传》:“ 瑀 子 籍 ,才藻艳逸,而倜儻放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章丘 李孝廉善迁 ,少倜儻不泥,丝竹词曲之属皆精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九:“他今天不但显得年轻,而且比过去越发英俊了……出落得瀟洒不凡,风流倜傥。”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鲁连(魯連)lǔ lián
指 鲁仲连 。 战国 时 齐国 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 秦 军围 赵 都 邯郸 , 鲁连 以利害进说 赵 魏 大臣,劝阻尊 秦 为帝,曾说:“彼( 秦昭王 )即肆然称帝, 连 有蹈 东海 而死耳!” 齐国 要收复被 燕国 占据的 聊城 时,又写信劝说 燕 将撤守。 齐王 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和政治家特点的人。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夫 鲁连 之智,辞禄而不返。” 唐 李白 《古风》之十:“ 齐 有倜儻生, 鲁连 特高妙。” 清 方文 《夜泊东昌》诗:“纷纷来往者,犹有 鲁连 无?” 陈毅 《冬夜杂咏·含羞草》:“ 鲁连 不帝 秦 , 田横 刎颈死。”亦称“ 鲁连子 ”。 宋 岳珂 《桯史·晦庵感兴诗》:“世无 鲁连子 ,千载徒悲伤。” 明 高启 《送沈征士铉归海上》诗:“倘见 鲁连子 ,殷勤烦寄声。” ——《漢語大詞典》
特 tè《國語辭典》
特 [ tè ]
形- 與眾不同的、超出一般的。如:「獨特」、「特等」、「奇特」。
- 雄性的。如:「特牛」、「特牲」。
- 特別。如:「特地」、「特意」。《文選·李密·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 只、但。如:「不特」、「非特」。
- 配偶。《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 特務。如:「匪特」、「敵特」。
高妙 gāo miào
(1).美善之至。 汉 刘向 《说苑·善说》:“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适遭暴乱无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汉 朝又悬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二曰通经学,三曰法令,四曰刚毅多略。”
(2).指技艺高超。《北史·姚僧垣传》:“ 僧垣 医术高妙,为当时所推。” 元 耶律楚材 《〈苗彦实琴谱〉序》:“公善於琴事,为当今第一。尝游於京师士大夫间,皆服其高妙。”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更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妙的医疗技术。”
(3).高才妙手。《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 李善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本造》:“ 秦 吕不韦 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
(4).借指朝贵。《文选·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薄援助者,不能追参於高妙,復敛翼於故枝。” 吕向 注:“高妙,谓朝之贵者。言不能追参朝贵,復如鸟之歛翼,栖轩於故林。” 宋 范成大 《胡长文给事挽词》:“结綬参高妙,垂绅侍邃清。”
(5).高明巧妙。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与中国人》:“这在 中国 恰好相反,正认为高妙的文雅而表示绝艺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
(2).指技艺高超。《北史·姚僧垣传》:“ 僧垣 医术高妙,为当时所推。” 元 耶律楚材 《〈苗彦实琴谱〉序》:“公善於琴事,为当今第一。尝游於京师士大夫间,皆服其高妙。”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一:“更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妙的医疗技术。”
(3).高才妙手。《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 李善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本造》:“ 秦 吕不韦 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
(4).借指朝贵。《文选·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薄援助者,不能追参於高妙,復敛翼於故枝。” 吕向 注:“高妙,谓朝之贵者。言不能追参朝贵,復如鸟之歛翼,栖轩於故林。” 宋 范成大 《胡长文给事挽词》:“结綬参高妙,垂绅侍邃清。”
(5).高明巧妙。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与中国人》:“这在 中国 恰好相反,正认为高妙的文雅而表示绝艺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