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葆光既清高,令尹亦高蹈。

苏轼宋代〕《和寄天选长官

寓形宇宙间,佚我方以老。流光安足恃,百岁同过鸟。

顷予萦网罗,文采缘自表。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但记寒岩翁,论心秋月皎。黄香十年旧,禅学参众妙。

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官居职事理,晨起何用早。

桐阴满西斋,叱吏供洒扫。眷予东南来,野饭煮芹蓼。

葆光既清高,令尹亦高蹈。相将古寺行,软语颓晚照。

公家有畸人,虚缘能自保。卜筑嵩山阳,何当从结好。

中山饶胜景,一览未易了。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峤。

翻思筋力疲,不复追踊跳。公诗拟《南山》,雄拔千丈峭。

形容逼天真,邂逅识其要。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阃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葆光清高令尹高蹈

葆光 bǎo guāng
隐蔽其光辉。比喻才智不外露。《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成玄英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韜蔽其光,其光弥朗。”  ——《漢語大詞典》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1.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2.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3.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1.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2.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1. 姓。如汉代有既良。
清高 qīng gāo
(1).纯洁高尚。 汉 王充 《论衡·定贤》:“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显于衰乱之世。”《孔丛子·抗志》:“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若夫孝友仁义,操业清高,可谓立德矣。”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五:“ 诸葛 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邹韬奋 《学校与商场》:“一般人都承认教育是清高事业,也是立国之本。”
(2).指不愿合群,孤芳自赏。《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知 李白 清高,不忍相强。” 巴金 《谈〈憩园〉》:“这个人自命不凡,眼高手低,自以为比什么人都清高。”
(3).职位显达高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其餘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益护其短也。”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 张文定 死而復苏,自言所见地位清高。” 明 归有光 《耐斋记》:“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  ——《漢語大詞典》
令尹 lìng yǐn
(1). 春秋 战国 时 楚国 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左传·庄公四年》:“令尹 鬭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 ,营军临 随 。 随 人惧,行成。”《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 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汉书·高帝纪上》:“﹝ 怀王 ﹞以 羽 为 鲁公 ,封 长安侯 , 吕臣 为司徒,其父 吕青 为令尹。” 颜师古 注引臣 瓒 曰:“诸侯之卿,唯 楚 称令尹,其餘国称相。” 唐 张说 《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随时,屈伸以义,亡令尹而不愠,失司寇而遂行。”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宋 梅尧臣 《立春前一日雪中访乌程宰李君俞依韵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临风跃马到君堂,县民将喜土膏起,令尹未惊农事忙。”《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五引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寇相毁庙》:“﹝ 寇準 ﹞知 巴东县 。县旧有一庙,不知其名。旧令尹尝梦其神泣告之。”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少保 起 , 满洲 人。以孝廉起家。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贪黷著,公入署时,命僕自屋宇器用皆洗涤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高蹈 gāo dǎo
(1).举足顿地。(1)远行。《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 齐侯 、 邾子 盟于 顾 。 齐 人责稽首,因歌之曰:‘ 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 注:“高蹈,犹远行也。” 孔颖达 疏:“高蹈,高举足而蹈地,故言犹远行也。”一说暴跳貌。《吕氏春秋·知化》“ 子胥 两袪高蹶而出於廷” 汉 高诱 注:“两手举衣而行。蹶,蹈也。《传》曰‘ 鲁 人之皋,使我高蹈’,瞋怒貌,此之谓也。”(2)喜悦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詹鍈 义证:“高蹈是説高兴得举足顿地,犹之乎説手舞足蹈。”(3)感奋貌。《列子·汤问》:“ 师襄 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 师旷 之清角, 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 马骏声 《端阳赫丽楼独酌》诗:“客里光阴草草过,抚心高蹈奈愁何?”
(2).指隐居。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
(3).指隐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 舜 不为高蹈也, 舜 不为真隐也。”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且僕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於此也。”
(4).崛起;特出。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5).高超;超脱。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 郭沫若 《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自抗战发动以后,多数的作家执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工作,便是平常态度最高蹈的,也都把生活习惯和精神动向改变了,力求与时代配合。”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