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零落断云斜鄣日,霏微过雨未成泥。

陆游宋代〕《初春幽居二首 其一

满榼芳醪手自携,陂湖南北埭东西。茂林处处见松鼠,幽圃时时闻竹鸡。

零落断云斜鄣日,霏微过雨未成泥。老民不预人间事,但喜农畴渐可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零落断云霏微

零落 líng luò
(1).凋谢。《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 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元 曾瑞 《愿成双·赠老妓》套曲:“忽惊风雨夜来时,零落了千红万紫。”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草本》:“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于敏 《西湖即景》:“杜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竞芳。”
(2).喻死亡。《管子·轻重己》:“宜穫而不穫,风雨将作,五穀以削,士兵零落。不穫之害也。” 马非百 新诠:“零落,殞也。言风雨大起,五穀因而削减。士,战士。民,普通人民。谓战士与人民皆将飢饿以死也。”《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张铣 注:“零落,死也。” 唐 王昌龄 《代扶风主人答》诗:“乡亲悉零落,塚墓亦摧残。”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九:“唉,可怜的老人,在那大地主的魔杖下永远地零落了。”
(3).衰颓败落。 唐 杜甫 《有叹》诗:“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功名未遂,家事日渐零落。” 杨朔 《樱花雨》:“ 君子 的凄苦神情,也许是惋惜自己零落的青春,也许是不能忘记自己痛苦的身世吧?”
(4).飘零,流落。 南朝 梁 王僧孺 《何生姬人有怨》诗:“逐臣与弃妾,零落心可知。” 元 萨都剌 《补阙歌》:“破窗冷砚留不得,零落 江 南酒家客。” 苏曼殊 《焚剑记》:“及状元死, 彩云 亦零落人间。”
(5).散乱,散失。《南史·沈炯传》:“甲帐珠帘,一朝零落, 茂陵 玉盌,遂出人间。”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涧水剪茶烧竹枝,袈裟零落任风吹。”《白雪遗音·银纽丝·盼五更》:“三更里回房卸残粧,釵环零落为才郎,痛恓惶。”
(6).掉落。 唐 孟郊 《征妇怨》诗:“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
(7).借指掉下的眼泪。 唐 刘商 《绿珠怨》诗:“从来上臺榭,不敢倚栏干,零落知成血,高楼直下看。”
(8).稀疏,稀稀落落。 唐 方干 《秋夜》诗:“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沙汀 《意外》:“四周的话语声已逐渐零落了。”
(9).零头,剩馀的。 唐 王建 《当窗织》诗:“输官上头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10).残缺不全,零碎。 宋 曾公亮 《进唐书表》:“文采不明,事实零落。” 鲁迅 《致孙伏园书》:“寄给我的报,收到了五六张,零落不全。”  ——《漢語大詞典》
断云(斷雲)duàn yún
片云。 南朝 梁简文帝 《薄晚逐凉北楼迥望》诗:“断云留去日,长山减半天。” 宋 赵师秀 《会景轩》诗:“断云分树泊,饥鹤下田行。” 明 边贡 《出郭将访希准郡伯薄暮而返却寄》诗:“断云低白雁,斜日近青山。” 王横 《春感用黄仲则韵》之二:“彩凤倦飞求木集,断云恋岫绕山行。”  ——《漢語大詞典》
斜 xié《國語辭典》

斜 [ xié ]

  1. 不正、倾侧。如:「斜角」、「斜坡」、「斜线」。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文选·贾谊·𫛳鸟赋》:「庚子日斜兮,𫛳集予舍。」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 地名用字。常用于地势倾斜的地方。如:「玉钩斜」、「内人斜」、「陈陶斜」。

斜 [ yé ]

  1. 终南山的山谷,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褒城县东北。《文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李善注引《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斜 [ ​xiá ]

  1. (一)​之又音。
鄣 zhāng《國語辭典》

鄣 [ zhāng ]

  1. 国名。春秋时周朝属国。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东平县东。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霏微 fēi wēi
(1).飘洒;飘溢。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雨散漫以霑服,云霏微而袭宇。”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盖泉自石门而下,初势甚微,已而散布半空……霏微滴沥,溅面洒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使冷韵幽香,恒霏微于曲房斗室。”
(2).蒙蒙细雨。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八:“﹝ 竇儼 《水论》﹞五日一霏微,十日一霢沐。” 郭沫若 《烛影摇红》词:“霏微期过暑如蒸,空袭频投弹。”
(3).雨雪细小貌。 唐 李端 《巫山高》诗:“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元 刘伯亨 《朝元乐》曲:“这雪他初下霏微则是后渐疾,赤紧的风踅的雪急。”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五月 江 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 聂绀弩 《林冲杨志合论》:“天冷了,窗外细雨霏微,窗纸叫风吹得飒飒地响。”
(4).迷蒙。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西湖 观月,秋爽最宜,烟波镜浄,上下一色。渔灯依岸,城角传风,山树霏微。” 清 顾炎武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诗:“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 毘陵 一雁飞。” 鲁迅 《呐喊·白光》:“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泥 ní/nì《國語辭典》

泥 [ ní ]

  1. 水和土的混合物。如:「泥巴」、「污泥」。《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这里许多人用蒲包装泥,预备堵城门。」
  2. 捣碎、压碎调匀像泥状的东西。如:「枣泥」、「印泥」、「芋泥」、「蒜泥」。
  1. 沾污、弄脏。如:「衣服泥了要换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2. 涂饰、涂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五一:「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泥 [ nì ]

  1. 固执、拘泥。如:「泥古不化」。《荀子·君道》:「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
  2. 留滞。《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老残游记·第一七回》:「翠环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3. 用软言柔语相求。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 金钗。」唐˙皇甫枚《飞烟传》:「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