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兰 ( 蘭 ) lán
兰 [ lán ]
- 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
- 古书上指“木兰”。
- 古同“栏”,家畜圈(juàn )。
- 古同“斓”,斑斓。
- 姓。
赤口 chì kǒu
(1).谓谗毁者之口。 唐 李翱 《准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宋 陆游 《养生》诗:“忠言何啻千金药,赤口能烧万里城。”
(2).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宋 储泳 《祛疑说》:“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讼。” 宋 陆游 《己未重五》诗:“安用丹书禳赤口,风波虽恶不关身。”
(3).见“ 赤口日 ”。 ——《漢語大詞典》
(2).旧指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 宋 储泳 《祛疑说》:“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讼。” 宋 陆游 《己未重五》诗:“安用丹书禳赤口,风波虽恶不关身。”
(3).见“ 赤口日 ”。 ——《漢語大詞典》
禳 ráng《國語辭典》
禳 [ ráng ]
名- 祈求解除灾祸、疾病的祭祀。《广韵·平声·阳韵》:「禳,除殃祭也。」
- 祭神祈求消除灾变。《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
- 去除、解除。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南史·卷七五·顾欢传》:「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益 yì《國語辭典》
益 [ yì ]
动- 涨、漫出。为「溢」之本字。清·王筠《说文释例·卷四·形声之美》:「益从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泛溢之意。」《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 增加。如:「进益」、「延年益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惧,言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
- 帮助、补助。如:「助益」。《吕氏春秋·光识览·观世》:「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战国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赏。」
- 好处。如:「利益」、「收益」。《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姓。如汉代有益强。
- 有好处的。如:「益友」、「益处」。
- 富饶。《史记·卷一二九·殖货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 更加。如:「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益 [ yí ]
- (一)之又音。
正则(正則)zhèng zé
(1).正其礼仪法则。 汉 张衡 《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2).正规;常规。《西游补》第一回:“七龄 孔子 ,帐中鸣蟋蟀之音;二八 曾参 ,阶下拜荔枝之献。胡为乎不讲此正则也?” 茅盾 《追求》八:“一个月前,我还想到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我,还有一般人所谓想好好活下去的正则的思想。”
(3).犹正宗。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九章一:“差不多要在 元 末 明 初的时候,我们才见到正则的南曲作家的出现。”参见“ 正宗 ”。 ——《漢語大詞典》
(2).正规;常规。《西游补》第一回:“七龄 孔子 ,帐中鸣蟋蟀之音;二八 曾参 ,阶下拜荔枝之献。胡为乎不讲此正则也?” 茅盾 《追求》八:“一个月前,我还想到五年六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我,还有一般人所谓想好好活下去的正则的思想。”
(3).犹正宗。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九章一:“差不多要在 元 末 明 初的时候,我们才见到正则的南曲作家的出现。”参见“ 正宗 ”。 ——《漢語大詞典》
红船(紅船)hóng chuán
(1).彩绘的画船。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使君年老尚儿戏,緑棹红船舞澎湃。” 宋 袁正真 《长相思》词:“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復东,相思无路通。”
(2). 明 代载囚犯的船。 明 杨循吉 《吴中故语·三学骂王敬》:“ 刘 次日召诸生责之曰:‘ 王敬 家有三条玉带,汝辈小儿何能与之抗?且説 永乐 间秀才駡内使,皆发充军,汝谓无红船载汝辈耶?’”
(3).旧时 长江 一带的救生船。凡 江 行遇风涛之险,均由红船任拯救之责。见《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文明小史》第二三回:“ 定辉 感激不尽,再三称谢。次日,用红船渡 江 ,上了招商局的船。” ——《漢語大詞典》
(2). 明 代载囚犯的船。 明 杨循吉 《吴中故语·三学骂王敬》:“ 刘 次日召诸生责之曰:‘ 王敬 家有三条玉带,汝辈小儿何能与之抗?且説 永乐 间秀才駡内使,皆发充军,汝谓无红船载汝辈耶?’”
(3).旧时 长江 一带的救生船。凡 江 行遇风涛之险,均由红船任拯救之责。见《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文明小史》第二三回:“ 定辉 感激不尽,再三称谢。次日,用红船渡 江 ,上了招商局的船。” ——《漢語大詞典》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動-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動- (一)2.4.之讀音。
-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不妨 bù fáng
(1).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宋 梅尧臣 《睡意》诗:“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明 李贽 《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
(2).不料。 唐 皮日休 《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 蒋礼鸿 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 维摩 与 文殊 对谈何事?’师曰:‘汝不妨聪明。’”不妨聪明,即非常聪明。 ——《漢語大詞典》
(2).不料。 唐 皮日休 《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 蒋礼鸿 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 维摩 与 文殊 对谈何事?’师曰:‘汝不妨聪明。’”不妨聪明,即非常聪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