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雨雪多,兼旬风簌簌。
入春雨雪多,兼旬风簌簌。枯坐兀无聊,蜡屐访城北。
登堂一笑迎,握手意可掬。天寒泥留饮,是真来不速。
嗟我生寡欢,性僻难谐俗。与君久缔交,淡然若兰菊。
遇合彼此同,牖下犹雌伏。瞻顾名利场,无能共角逐。
笑彼冠盖多,其奈知食肉。不如咬菜根,静对缥缃馥。
优游寝馈中,万卷丹黄读。知足神自怡,朱颜为君祝。
至乐颇耐寻,何必求多福。冲寒梅信芳,同上孤山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动-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 到、达。如:「入夜」、「入冬」。
-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动-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动-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名-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 生機。如:「妙手回春」。
-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雨雪
唐 杜甫 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 城暗更筹急,楼高雨雪微。
唐 李益 送韩将军还边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唐 沈亚之 别庞子肃 雨雪依岩避,烟云逐步开。
唐 崔涂 南涧耕叟 雨雪朝耕苦,桑麻岁计贫。
唐 罗邺 留题张逸人草堂 关河客梦还乡后,雨雪山程出店迟。
唐 杜荀鹤 赠庐岳隐者 结茅遮雨雪,采药给晨昏。 ——《骈字类编》
唐 李益 送韩将军还边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唐 沈亚之 别庞子肃 雨雪依岩避,烟云逐步开。
唐 崔涂 南涧耕叟 雨雪朝耕苦,桑麻岁计贫。
唐 罗邺 留题张逸人草堂 关河客梦还乡后,雨雪山程出店迟。
唐 杜荀鹤 赠庐岳隐者 结茅遮雨雪,采药给晨昏。 ——《骈字类编》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兼旬 jiān xún
二十天。《旧唐书·王及善传》:“今足下居无尺土之地,守无兼旬之粮。” 宋 王安石 《和王微之登高斋》之一:“衡门兼旬限泥潦,卧听窾木鸣相挨。” 诸宗元 《夜过海藏楼》诗:“兼旬再见已足喜,况能坐对秋宵长。” ——《漢語大詞典》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 古同“讽”,讽刺。
-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 姓。
◎ 古同“讽”,讽刺。
簌簌 sù sù
(1).象声词。《水浒传》第一回:“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老残游记》第九回:“却听窗外远远唔了一声,那窗纸微觉颯颯价动,屋尘簌簌价落。” 郭小川 《万里长江横渡》诗:“看前方:大水汹汹,巨浪滔滔,风声簌簌。”
(2).坠落貌。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且説夫人急请司户进来,屏退丫鬟,未曾开言,眼中早已簌簌泪下。” 朱自清 《背影》:“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犹簇簇,丛丛。 宋 蔡襄 《荔枝谱》第五:“大略其花春生,簌簌然白色。”
(4).犹浓密;浓厚。 元 乃贤 《三峰山歌》:“旷野天寒霜簌簌,夜静愁闻山鬼哭。”
(5).颤抖貌。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諕的他战簌簌的把不定腿脡摇,可扑扑的按不住心头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虽然他决定不去的时候,从 北海 小山上跑下来,双腿不禁簌簌地颤抖。”
(6).指颤动貌。 明 陆采 《明珠记·酬节》:“生綃扇儿休挥触,清风自有凉亭竹。风来也,鬢簌簌。” ——《漢語大詞典》
(2).坠落貌。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且説夫人急请司户进来,屏退丫鬟,未曾开言,眼中早已簌簌泪下。” 朱自清 《背影》:“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犹簇簇,丛丛。 宋 蔡襄 《荔枝谱》第五:“大略其花春生,簌簌然白色。”
(4).犹浓密;浓厚。 元 乃贤 《三峰山歌》:“旷野天寒霜簌簌,夜静愁闻山鬼哭。”
(5).颤抖貌。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諕的他战簌簌的把不定腿脡摇,可扑扑的按不住心头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虽然他决定不去的时候,从 北海 小山上跑下来,双腿不禁簌簌地颤抖。”
(6).指颤动貌。 明 陆采 《明珠记·酬节》:“生綃扇儿休挥触,清风自有凉亭竹。风来也,鬢簌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