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宵衣 xiāo yī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唐 许浑 《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 綃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郑玄 注:“宵,綺属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妇人助祭者同服也。” ——《漢語大詞典》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 綃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郑玄 注:“宵,綺属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妇人助祭者同服也。” ——《漢語大詞典》
炯炯 jiǒng jiǒng
亦作“烱烱”。
(1).明亮或光亮貌。 晋 潘岳 《秋兴赋》:“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唐 卢纶 《和马郎中画鹤赞》:“暮云冥冥,双垂雪翎;晨光炯炯,一直朱顶。”《明史·方孝孺传》:“ 孝孺 幼警敏,双眸炯炯。” 冰心 《寄小读者》九:“窗外严净的天空里,疏星炯炯。”
(2).光明。 唐 杜甫 《偪仄行赠毕曜》:“徒步翻愁长官怒,此心烱烱君应识。” 宋 陈亮 《祭周参政文》:“安归田里,一无懟言,烱烱此心,实昭於天。” 宋 陆游 《书感》诗:“此心炯炯空添泪,青史他年未必知。”
(3).明察貌。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精炯炯其独寤兮,物温温其烛楹。”
(4).双目不闭貌。多形容有心事而彻夜不寐。《楚辞·严忌〈哀时命〉》:“夜炯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歷兹。” 王逸 注:“言己中心愁怛,目为炯炯而不能眠。” 汉 王粲 《伤夭赋》:“昼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 ——《漢語大詞典》
(1).明亮或光亮貌。 晋 潘岳 《秋兴赋》:“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唐 卢纶 《和马郎中画鹤赞》:“暮云冥冥,双垂雪翎;晨光炯炯,一直朱顶。”《明史·方孝孺传》:“ 孝孺 幼警敏,双眸炯炯。” 冰心 《寄小读者》九:“窗外严净的天空里,疏星炯炯。”
(2).光明。 唐 杜甫 《偪仄行赠毕曜》:“徒步翻愁长官怒,此心烱烱君应识。” 宋 陈亮 《祭周参政文》:“安归田里,一无懟言,烱烱此心,实昭於天。” 宋 陆游 《书感》诗:“此心炯炯空添泪,青史他年未必知。”
(3).明察貌。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精炯炯其独寤兮,物温温其烛楹。”
(4).双目不闭貌。多形容有心事而彻夜不寐。《楚辞·严忌〈哀时命〉》:“夜炯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歷兹。” 王逸 注:“言己中心愁怛,目为炯炯而不能眠。” 汉 王粲 《伤夭赋》:“昼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黄发(黄髮)huáng fà
指年老;亦指老人。《书·秦誓》:“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髮,则罔所愆。”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髮老渔樵。”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自 康熙 以来,溥洽太和,遂生优老,黄髮皤皤,或承银弊,或受枹鞾,纪其恩养。” ——《漢語大詞典》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形-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 参见「正月 」条。
藉 jiè/jí《國語辭典》
藉 [ jiè ]
名- 鋪墊物。《說文解字·艸部》:「藉,祭藉也。」《易經·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 鋪墊。宋·蘇軾〈卜算子·蜀客到江南〉詞:「還與去年人,共籍西湖草。」清·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攜中及妹,儽然丐於親故,率日不得一食,歸則藉稿於地。」
- 依賴。如:「憑藉」、「依藉」、「慰藉」。《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 假借。如:「藉口」、「藉故」。《商君書·開塞》:「藉刑以除刑。」
藉 [ jí ]
- 參見「藉藉」、「狼藉」等條。
元勋(元勳)yuán xūn
(1).首功;大功。《汉书·叙传下》:“ 太祖 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后汉书·郅恽传》:“ 桓公 取 管仲 於射鉤,故能立弘烈,就元勋。”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2).有极大功绩的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逮至 汉 初, 萧 曹 之儔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旧唐书·郭子仪传》:“帝以 子仪 、 光弼 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 鱼朝恩 为观军容宣慰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要寻访着了那位真命天子,做一个开国元勋。”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漢語大詞典》
(2).有极大功绩的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逮至 汉 初, 萧 曹 之儔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旧唐书·郭子仪传》:“帝以 子仪 、 光弼 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 鱼朝恩 为观军容宣慰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要寻访着了那位真命天子,做一个开国元勋。”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 ——《漢語大詞典》
出手 chū shǒu
(1).往外拿。 宋 朱熹 《与林择之书》:“百事节省,尚无以给。日暮欲致薄礼,比亦出手不得。”《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尼姑道:‘多蒙 陈太尉 家奶奶布施,完了观音圣像,不曾去回復他……后来那两尊,还要他大出手哩。’” 清 李渔 《比目鱼·挥金》:“你若肯见允,少也不好出手,竟是一千两聘金。”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二:“外婆告诉我:昨天她在门外买了一个乡下人的五斤小米,那个人低声的说,他要法币。外婆的法币就更不肯出手啦。”
(2).犹脱手。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小生堕落文章,似卖着一件物事,不能出手。” 清 李渔 《巧团圆·争继》:“我想立后承先,不是一桩小事,全要付得其人。况且平空白地把万金家产付他,又赔上一个恩廕,岂是轻易出手的。” 郭小川 《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诗:“老乡们说:‘大川小沟,赛过 苏 杭 二州。’我看哪:拿十个 纽约 来换,咱们也不出手。”
(3).指诗文写出或传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陈书·徐陵传》:“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当其年少气鋭,从军 黔 楚 ,有江山戎马之助,故出手即沉雄踔厉,有 幽并 之气。”
(4).谓出而任其事。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宗室覃恩免解》:“诸人相率诣宰府,且徧謁侍从、臺諫,各纳一札子,叙述大旨……是时诸公莫肯出手为言。”《水浒传》第二四回:“如今又亏杀这位娘子出手与老身做成全了。”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所以我决计不干这事了,索性开初就由一个不被他们所憎恶者出手,实在稳妥得多。”
(5).动手。《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 晋 谢玄 《与兄书》:“此固下大有鱸鱼,一出手钓得四十七枚。”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之一:“都人共喜大师回,比户争迎不得催。正值土楼滩水浅,大家出手挽船来。”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懒息妇,今日不出手,祇会火炕上搏老公乎?” 清 李渔 《比目鱼·征利》:“我这一次出手原重了些。” 茅盾 《子夜》十四:“女工们竭力忍耐,避免和这些人打架,而这些人呢,也没接到命令真真出手打。”
(6).显示身手。 宋 陈师道 《绝句》:“不共 卢 王 争出手,却思 陶 谢 与同时。” 宋 陆游 《五更读书示子》诗:“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老舍 《四世同堂》七一:“她决定要在车站上作出几件出手的事来,以便快快的高升一步,好能穿上漂亮的衣服,抹上口红,把浪漫与杀人联系到一处。”
(7).犹开始。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新的本国的西医又大抵模模胡胡,一出手便先学了中医一样的江湖诀。”《中国民间故事选·智歼邵本良》:“一出手,他就按兵不动,派出十个、八个人到山里来找红军。” 周恩来 《我们要说的话》:“就拿经历说,他既没有在 满清 时代做过事,也没有去北洋政府下任过职,一出手他就已经在‘五四’前后。”
(8).指袖子。《红楼梦》第九二回:“人的眉、目、口、鼻以及出手、衣褶,刻得又清楚,又细腻。” ——《漢語大詞典》
(2).犹脱手。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小生堕落文章,似卖着一件物事,不能出手。” 清 李渔 《巧团圆·争继》:“我想立后承先,不是一桩小事,全要付得其人。况且平空白地把万金家产付他,又赔上一个恩廕,岂是轻易出手的。” 郭小川 《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诗:“老乡们说:‘大川小沟,赛过 苏 杭 二州。’我看哪:拿十个 纽约 来换,咱们也不出手。”
(3).指诗文写出或传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陈书·徐陵传》:“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当其年少气鋭,从军 黔 楚 ,有江山戎马之助,故出手即沉雄踔厉,有 幽并 之气。”
(4).谓出而任其事。 宋 洪迈 《容斋五笔·宗室覃恩免解》:“诸人相率诣宰府,且徧謁侍从、臺諫,各纳一札子,叙述大旨……是时诸公莫肯出手为言。”《水浒传》第二四回:“如今又亏杀这位娘子出手与老身做成全了。”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所以我决计不干这事了,索性开初就由一个不被他们所憎恶者出手,实在稳妥得多。”
(5).动手。《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 晋 谢玄 《与兄书》:“此固下大有鱸鱼,一出手钓得四十七枚。”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之一:“都人共喜大师回,比户争迎不得催。正值土楼滩水浅,大家出手挽船来。”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懒息妇,今日不出手,祇会火炕上搏老公乎?” 清 李渔 《比目鱼·征利》:“我这一次出手原重了些。” 茅盾 《子夜》十四:“女工们竭力忍耐,避免和这些人打架,而这些人呢,也没接到命令真真出手打。”
(6).显示身手。 宋 陈师道 《绝句》:“不共 卢 王 争出手,却思 陶 谢 与同时。” 宋 陆游 《五更读书示子》诗:“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老舍 《四世同堂》七一:“她决定要在车站上作出几件出手的事来,以便快快的高升一步,好能穿上漂亮的衣服,抹上口红,把浪漫与杀人联系到一处。”
(7).犹开始。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新的本国的西医又大抵模模胡胡,一出手便先学了中医一样的江湖诀。”《中国民间故事选·智歼邵本良》:“一出手,他就按兵不动,派出十个、八个人到山里来找红军。” 周恩来 《我们要说的话》:“就拿经历说,他既没有在 满清 时代做过事,也没有去北洋政府下任过职,一出手他就已经在‘五四’前后。”
(8).指袖子。《红楼梦》第九二回:“人的眉、目、口、鼻以及出手、衣褶,刻得又清楚,又细腻。” ——《漢語大詞典》
扶 fú《國語辭典》
扶 [ fú ]
动-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如:「扶老携幼」、「搀扶」。《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国演义·第五○回》:「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
- 帮助、辅佐。如:「济弱扶贫」。《战国策·宋卫策》:「若扶梁伐赵,以害赵国,则寡人不忍也。」《水浒传·第六三回》:「天地咸扶,鬼神共佑。」
- 倚、仗。《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新唐书·卷八五·窦建德传》:「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
- 护送。如:「扶灵」。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主人薨城府,扶榇归咸秦。」
- 循、沿。三国魏·曹植〈仙人篇〉:「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姓。如汉代有扶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