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川涂两缅邈,今古同此路。

李廌宋代〕《鹿门寺

蓬莱鹿门道,莽莽汉津渡。
川涂两缅邈,今古同此路。
德公厌州里,翁媪是中去。
风流可引想,千载豹隐雾。
浩然遶城归,羸马琢妙句。
宿草被荒丘,寒榛轶惊兔。
昔我怀登临,岁晏属凝冱。
兹游惬于愿,春仲忽云暮。
杖策升翠麓,喟叹怜老步。
冠云得危亭,临世濯凡趣。
蒿荠俯青林,绣绘辨红树。
他山照寸碧,迂江泫曦露。
我生老忧患,胸次贮百虑。
寓目宇宙间,猛省忘外慕。
前瞻万松岭,翠壁屹相顾。
轻飚触纤柯,虚籁森已度。
甓道绕危巅,爽气袭篮轝。
传闻古道场,台殿若鳞布。
日者一昔灾,楹栋皆若炬。
坏垣积煨烬,况乃金碧处。
山僧勤朴斲,堂构略已具。
童奴一万指,役作供指呼。
当有鬼运牐,变现助持护。
蹇予藏史後,道骨天所付。
一为功名想,悮落尘土污。
华颠发先缟,黧面颜色故。
惟有炯炯心,从昔常自悟。
会当借岩谷,投老寄冠屦。
吹云饭青精,煮石羹白芋。
神游八极表,讽诵大人赋。
鹍鹏或图南,为子阆风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川涂缅邈今古

川涂(川塗)chuān tú
见“ 川途 ”。  ——《漢語大詞典》
两 ( 兩 ) liǎng
两 [ liǎng ]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缅邈(緬邈)miǎn miǎo
久远;遥远。《文选·潘岳〈寡妇赋〉》:“遥逝兮逾远,缅邈兮长乖。” 吕延济 注:“缅邈,长远貌。”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缅邈 洞庭 岫,葱蒙水雾色。” 明 汤显祖 《邯郸记·织恨》:“望断银河心缅邈,恨蓬首居然织作。” 清 顾炎武 《与王虹友书》:“惟是筋力衰隤,山川缅邈。”  ——《漢語大詞典》
今古 jīn gǔ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俯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1.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3.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4.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5.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6.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7.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