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恃此一柱力,天地敢分剖。

李廌宋代〕《过具茨诸山始达嵩少

初踰千峰时,千峰各呈秀。
抵兹嵩高前,始觉众山陋。
恃此一柱力,天地敢分剖。
四维既张弛,穹壤托高厚。
卿云幂上国,秀色连楚薮。
众峰无耸峭,配此真培塿。
固将倍十百,何止吞八九。
余身一草木,乃欲擅去取。
出类复何言,聊贻涧滨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柱天地分剖

恃 shì《國語辭典》

恃 [ shì ]

  1. 依賴、依仗。如:「恃才傲物」、「有恃無恐」。《廣韻·上聲·止韻》:「恃,依也,賴也。」《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1. 母親。《聊齋志異·卷二·珠兒》:「六歲失怙恃,不為兄嫂所容,逐居外祖家。」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一柱 yī zhù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谈天》:“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众木共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雷书》:“ 大中祥符 间, 岳州 玉真观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乐志十七》:“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担当重任,独力支撑局面的人。 唐 张祜 《读狄梁公传》诗:“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胆福寿全。”
(3).指旧式账簿或清册里的一个项目。旧式账目分旧管(原有的)、新收(新收进的)、开除(支出的)、实在(剩下的)四项,称为“四柱”或“四柱清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我拿过来一看,就是 张鼎臣 交出来的盘店那一帐本,内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漢語大詞典》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2.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4.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5.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7. 姓。如宋代有力起。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天地 tiān dì
(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归去已乱离,始忧天地小。”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种日记的人们很不少。”
(2).犹天下。《文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 注:“天地,犹天下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楚老》:“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
(3).指天地神灵。《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 李白 《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 魏源 《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刘四爷 更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天地。”  ——《漢語大詞典》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分剖 fēn pōu
(1).辩白;诉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娘子此一遭去,再着谁与小生分剖。”《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不要只管啼哭,实实的説个真情与爹妈知道,也好与你分剖。”《黄绣球》第二八回:“见了 猪大肠 ,再三分剖, 猪大肠 这纔清楚。”
(2).指分析。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六折:“今日蒙老爷分剖,已如梦得醒了。”
(3).分开。《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三爵已过,乃告以析居之事。因悉召僮僕至前,将所有家财,一一分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