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注目 zhù mù
(1).注视。集中目光看。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赞·迦诺迦跂梨随闇尊者》:“扬眉注目,拊膝横拂。”《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户见了 杨玉 ,反觉有些避嫌,不敢注目,然心中思慕愈甚。”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晚上,为躲着院中人的注目,她又出去在街上转。”
(2).引申为注意,重视。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论书启》之一:“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苏报》﹞增入‘学界风潮’一栏,所载文章,素为东南学界所注目。” 聂绀弩 《创作口号和联合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创作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注意,重视。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论书启》之一:“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苏报》﹞增入‘学界风潮’一栏,所载文章,素为东南学界所注目。” 聂绀弩 《创作口号和联合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创作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漢語大詞典》
送三 sòng sān
旧俗人死后第三天,丧家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并进行烧冥衣纸屋等活动,称“送三”。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人部·丧祭》:“如亲死之日,即倩僧道念倒头经,逢七念经,送三、送殯用僧道鼓吹。” 老舍 《牛天赐传》二二:“送三的时节, 天赐 哭得死去活来,冷清清的只有他一人穿着重孝。” ——《漢語大詞典》
士 shì《國語辭典》
士 [ shì ]
名- 未婚的男子。《易經·歸妹卦·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男子的美稱。《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 四民之一。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如:「士農工商」。漢·王充《論衡·實知》:「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 古代社會階層的等級之一,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
- 泛稱居官受祿的人。《禮記·中庸》:「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 對品德好、有睿智或特殊技藝的人的美稱。如:「明士」、「勇士」、「護士」、「博士」、「碩士」。
- 對人的美稱。如:「男士」、「女士」、「地方人士」。
- 兵卒。如:「士兵」、「士卒」。
- 現今軍中的階級名稱,在尉級以下。如:「上士」、「中士」、「下士」。
- 職業、工作。《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 姓。如戰國時晉國有士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绿萝(緑蘿)lǜ luó
(1).绿色藤萝。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緑萝缘玉树,光曜粲相暉。”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四:“緑萝纷葳蕤,繚绕松栢枝。” 宋 孙觌 《小园春事》诗之一:“緑萝高张翠羽盖,苍巘中断青玉玦。” 元 赵孟俯 《桃源春晓图》诗:“ 桃花源 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緑萝。”
(2).荔枝名。亦名挂绿。 清 吴应逵 《岭南荔支谱》卷四:“挂緑、玉栏、金井,如夜光无价,非可以金钱得之……緑萝,即指挂緑也。”
(3).溪名。在今 湖北省 。 宋 欧阳修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岁之仲春,自 荆南 西拜其亲於 万州 。维舟 夷陵 ,予与之登高以远望,遂游 东山 ,窥 緑萝溪 ,坐磐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欧阳公 謫 夷陵 时,诗云:‘江上孤峰蔽 緑萝 ,县楼终日对嵯峨。’盖 夷陵县 治下临峡,江名 緑萝溪 。自此上泝,即 上牢关 ,皆山水清絶处。” ——《漢語大詞典》
(2).荔枝名。亦名挂绿。 清 吴应逵 《岭南荔支谱》卷四:“挂緑、玉栏、金井,如夜光无价,非可以金钱得之……緑萝,即指挂緑也。”
(3).溪名。在今 湖北省 。 宋 欧阳修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岁之仲春,自 荆南 西拜其亲於 万州 。维舟 夷陵 ,予与之登高以远望,遂游 东山 ,窥 緑萝溪 ,坐磐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欧阳公 謫 夷陵 时,诗云:‘江上孤峰蔽 緑萝 ,县楼终日对嵯峨。’盖 夷陵县 治下临峡,江名 緑萝溪 。自此上泝,即 上牢关 ,皆山水清絶处。” ——《漢語大詞典》
凌 líng《國語辭典》
凌 [ líng ]
名- 積冰。《文選·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唐·李善·注:「凌,冰也。」
- 姓。如唐代有凌準。
- 登、升。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凌山採芳蓀,愧無橫草功。」
- 駕、乘。《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唐·李善·注:「凌,乘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踰越、超過。《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北齊·顏之推〈古意〉詩二首之一:「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通「陵」。
- 逼近、壓倒。《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 欺侮、侵犯。《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漢·王逸·注:「凌,犯也。」唐·柳宗元〈駁復仇議〉:「讎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
九霄 jiǔ xiāo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沈约〈游沈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漢語大詞典》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沈约〈游沈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