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五行俱下 wǔ háng jù xià
谓读书敏捷神速。《三国志·魏志·应瑒传》“后为五官将文学” 裴松之 注引 晋 华峤 《汉书》:“ 瑒 祖 奉 ,字 世叔 ,才敏,善讽诵,故世称‘ 应世叔 读书,五行俱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王性之 读书真能五行俱下,往往他人纔三四行, 性之 已尽一纸。”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四:“ 应奉 读书,五行俱下; 宋孝武 省读书奏,能七行俱下,盖言其敏也。”亦作“ 五行并下 ”。《后汉书·应奉传》:“ 奉 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独有(獨有)dú yǒu
(1).独自具有;独自据有。《管子·形势》:“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支伟成 通解:“夜行,谓阴行其德,则人不与之争,故独有之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成玄英 疏:“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 ——《漢語大詞典》
(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成玄英 疏:“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 ——《漢語大詞典》
高名 gāo míng
(1).盛名,名声大。《韩非子·十过》:“过而不听於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沈士尊 《过李白墓》诗:“千古高名在,青山片碣留。” 清 吴伟业 《夜宿阜昌》诗:“惜哉 鲁仲连 ,排难徒高名。”
(2).高大。《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郭庆藩 集释:“名,大也。谓求高大之丽者,用三围四围之木也。” ——《漢語大詞典》
(2).高大。《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郭庆藩 集释:“名,大也。谓求高大之丽者,用三围四围之木也。” ——《漢語大詞典》
伴 bàn《國語辭典》
伴 [ bàn ]
名- 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伴侶」、「老伴」、「夥伴」。《三國志·卷四○·蜀書·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陪同、依隨。如:「伴我良宵」。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宋·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詞:「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 和聲。如:「你歌我伴」。
- 陪著。如:「伴讀」、「伴遊」。
- 和著。如:「伴奏」、「伴唱」。
汉川(汉川)
左传斗卒与其弟巢以王奔随吴人从之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天诱其衷致罚于楚而君又窜之周室何罪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君之惠也汉阳之田君实有之 蜀志先主传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又诸葛亮传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元史顺帝纪丁丑徐寿辉伪将倪文俊复陷沔阳府威顺王宽彻普化令王子报恩奴等同湖南元帅阿思蓝水陆并进讨之至汉川水浅文俊用火筏烧船报恩奴遇害 蜀录李特传元康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天水洛阳扶国始平诸郡皆被兵频岁大饥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 水经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氏略汉川梁州私治于此兮明一统志汉川汉中府郡名王杨炯青苔赋渔父游 汉川曲歌沧浪兮濯吾足 维乐城岁日赠孟浩然诗更逄习凿齿言在汉川湄木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川微月游房太尉西湖诗 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斧苏轼筼筜谷诗汉川修竹贱如麻 斤何曾赦箨龙 ——《骈字类编》
又诸葛亮传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元史顺帝纪丁丑徐寿辉伪将倪文俊复陷沔阳府威顺王宽彻普化令王子报恩奴等同湖南元帅阿思蓝水陆并进讨之至汉川水浅文俊用火筏烧船报恩奴遇害 蜀录李特传元康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天水洛阳扶国始平诸郡皆被兵频岁大饥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 水经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氏略汉川梁州私治于此兮明一统志汉川汉中府郡名王杨炯青苔赋渔父游 汉川曲歌沧浪兮濯吾足 维乐城岁日赠孟浩然诗更逄习凿齿言在汉川湄木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川微月游房太尉西湖诗 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斧苏轼筼筜谷诗汉川修竹贱如麻 斤何曾赦箨龙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