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瓦冷云埋殿,灯长黑暗沙。

李新宋代〕《八月十五日过蓬豀书净戒寺

瓦冷云埋殿,灯长黑暗沙。
药灵閒草木,蔓走古龙蛇。
石佛随山老,松梯转路赊。
门前溪水浅,无处问仙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云埋殿黑暗

瓦 wǎ/wà《國語辭典》

瓦 [ wǎ ]

  1. 用陶土烧成的器物的总称。《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俭勤,盥濯陶瓦。」
  2. 覆于屋顶上,用以遮蔽风雨的建筑材料。如:「石绵瓦」。《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唐·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3. 楯脊,盾背栱起如覆瓦的部分。《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楯瓦。」唐·王绩〈三日赋〉:「铁骸文镟,银鞍镂瓦。」
  4. 瓦特的简称。参见「瓦特」1.条。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瓦 [ wà ]

  1. 覆瓦于屋顶。《集韵·去声·祃韵》:「瓦,施瓦于屋也。」宋·陆游〈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予之始至也,才屹立十余柱,其上未瓦,其下未甃,其旁未垣。」
冷 lěng《國語辭典》

冷 [ lěng ]

  1. 寒、凉、温度低。如:「今天天气好冷!」《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淡漠、不热烈。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雪。」
  3. 寂静、寂寞。如:「冷冷清清」。唐·白居易〈晚出西郊〉诗:「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
  4. 闲散。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5. 鄙视、讥刺。如:「冷言冷语」、「冷眼旁观」。
  6. 不受欢迎的、无人过问的。如:「冷门」、「冷货」。
  1. 突然。《红楼梦·第九一回》:「冷不防外面往里一吹,把薛蝌吓了一大跳!」
  1. 姓。如汉代有冷寿光。
云埋(云埋)
唐 罗隐 新安投所知 云埋野艇吟归去,草没山田赋遂初。  ——《骈字类编》
殿 diàn《國語辭典》

殿 [ diàn ]

  1. 高大的厅堂。如:「宫殿」、「佛殿」、「金銮殿」、「森罗殿」、「大雄宝殿」。
  2. 行军时保护全军的最后一个部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文选·张衡·东京赋》:「殿未出乎城阙,旆已反乎郊畛。」李善注引薛综曰:「殿,后军也。」
  1. 最后的。如:「殿军」、「殿后」。
  1. 镇定、镇守。《诗经·小雅·采菽》:「殿天子之邦。」《论语·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2. 收尾、结束。宋·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诗:「殷懃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灯 ( 燈 ) dēng
灯 [ dēng ]
  1. 照明的器具:电~。路~。~火(泛指亮的灯)。~语(通讯方法之一)。~标。
  2. 其它用途的发光、发热装置:红绿~。指示~。酒精~。
  3. 装饰张挂的彩灯:~节。~市。河~。冰~。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1. 两端的距离:~度。
  2. 长度大,与“”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长 [ zhǎng ]
  1. 生长,成长:~疮。
  2. 增加:~知识。
  3.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4.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5.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黑暗 hēi àn
亦作“ 黑黯 ”。
(1).没有光。 唐 李商隐 《杂纂》:“不得黑暗独自出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胸中寃气扼塞,距踊声屈,觉九幽十八狱,无此黑黯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黑暗闷热的小屋里死一般沉寂。”
(2).比喻社会落后、政治腐败。 茅盾 《色盲》二:“他想到 赵筠秋 的家世,一幅官僚家庭的黑暗而冷酷的活动影片便呈现在眼前。” 魏巍 《壮行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一个备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 中国 ,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光明的 中国 。”
(3).犀角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或云犀角通者是其病。然其理有倒插、正插、腰鼓插。倒者一半已下通,正者一半已上通,腰鼓者中断不通。故 波斯 谓牙为白暗,犀为黑暗。” 宋 苏轼 《送乔施州》诗:“鸡号黑暗通蛮货,蜂闹黄连採蜜花。”自注:“胡人谓犀为黑暗。”  ——《漢語大詞典》
沙 shā/shà《國語辭典》

沙 [ shā ]

  1. 细碎的石粒。如:「风沙」、「泥沙」、「飞沙走石」。也称为「沙子」。
  2. 水边的土地。《诗经·大雅·凫鹥》:「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汉·毛亨·传:「沙,水旁也。」
  3. 细碎而呈颗粒状的东西。如:「豆沙」、「金沙」、「铁沙」。
  4. 姓。如宋代有沙世坚。
  1. 声音嘶哑。如:「沙哑」。《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汉·郑玄·注:「沙,澌也。」
  1. 瓜果过度成熟,使肉质松散而呈微粒。如:「沙瓤的西瓜。」
  2. 粗糙呈颗粒状的。如:「沙纸」。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
  1. 语尾助词。同「唦 」。相当于「啊」。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不因你个小名儿沙,他怎肯误入桃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