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酒阑(酒闌)jiǔ lán
谓酒筵将尽。《史记·高祖本纪》:“酒阑, 吕公 因目固留 高祖 。” 裴駰 集解引 文颖 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唐 杜甫 《魏将军歌》:“吾为子起歌《都护》,酒阑插剑肝胆露。”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二》:“皓齿 吴 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漢語大詞典》
感概 gǎn gài
亦作“感槩”。
(1).谓情感愤激而有节概。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 彦国 感概请奉使,誓将摧折其锋鋩。”
(2).感触;感叹。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漢語大詞典》
(1).谓情感愤激而有节概。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 彦国 感概请奉使,誓将摧折其锋鋩。”
(2).感触;感叹。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漢語大詞典》
姒 sì《國語辭典》
姒 [ sì ]
名- 古代众妾同事一夫,少妇称长妇为「姒」。《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晋·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
- 参见「姒娣 」条。
- 姓。如元代有姒庸道。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轲 ( 軻 ) kē
轲 [ kē ]
- ◎ 本为具有两木相接的车轴的车,后多见于人名:孟~。
两眼(两眼)
唐 王建 同于汝锡赏白牡丹 价数千金贵,形相两眼疼。
唐 韩愈 射训狐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唐 白居易 白发 书魔昏两眼,酒病沈四肢。
唐 薛逢 镊白曲 今年镊白发,两眼昏昏手战跳。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紫薇花二首 其二 折得芳蕤两眼花,题诗相报字倾斜。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 其二 偶见千峰翠,偏令两眼明。
元 耶律楚材 和正卿待制韵 布袖龙钟两眼尘,丹诚如旧白头新。 ——《骈字类编》
唐 韩愈 射训狐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唐 白居易 白发 书魔昏两眼,酒病沈四肢。
唐 薛逢 镊白曲 今年镊白发,两眼昏昏手战跳。
宋 苏轼 次韵钱穆父紫薇花二首 其二 折得芳蕤两眼花,题诗相报字倾斜。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 其二 偶见千峰翠,偏令两眼明。
元 耶律楚材 和正卿待制韵 布袖龙钟两眼尘,丹诚如旧白头新。 ——《骈字类编》
耀日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冬舂行 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箩耀日雪生光。
晋书成都王颖传精甲耀日铁骑前驱 ——《分类字锦》
晋书成都王颖传精甲耀日铁骑前驱 ——《分类字锦》
云生(云生)
唐 卢纶 宿定陵寺 云生紫殿幡花湿,月照青山松柏香。
唐 孟郊 送晓公归庭山 云生高高步,泉洒田田衣。
唐 方干 山中 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
唐 罗隐 汉江上作 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
唐 灵一 宿天柱观 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
宋 陆游 上元后连数日小雨作寒戏作四首 其二 春风催暖入园林,一片云生又作阴。 ——《骈字类编》
唐 孟郊 送晓公归庭山 云生高高步,泉洒田田衣。
唐 方干 山中 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
唐 罗隐 汉江上作 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
唐 灵一 宿天柱观 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
宋 陆游 上元后连数日小雨作寒戏作四首 其二 春风催暖入园林,一片云生又作阴。 ——《骈字类编》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名-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 姓。如汉代有波俊。
-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