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道源 dào yuán
(1).僧道以为,佛教、道教的经义是事物的本源,故称。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今有释 文畅 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语,忘甘露之味,服道 江 表,盖三十年。”
(2).知识之源。 唐 李翰 《难进论》:“或以小人所长,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达,不信人所能然,则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旷而不接。辨虽博万物,不能释其疑辞,智虽络天地,不能效其长策。”
谓引水出流。 宋 欧阳修 《会圣宫颂》:“巍峩穹崇,奠京之东,有山而崧,奫沦道源,匯流而渊。” ——《漢語大詞典》
(2).知识之源。 唐 李翰 《难进论》:“或以小人所长,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达,不信人所能然,则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旷而不接。辨虽博万物,不能释其疑辞,智虽络天地,不能效其长策。”
谓引水出流。 宋 欧阳修 《会圣宫颂》:“巍峩穹崇,奠京之东,有山而崧,奫沦道源,匯流而渊。” ——《漢語大詞典》
冷然 lěng rán
(1).形容凉爽;寒凉。 元 揭傒斯 《饶隐君墓志铭》:“花气袭衣,竹阴满地,使人冷然忘归。” 明 何景明 《秋夜》:“冷然感秋思,况復听征鸿。”《红楼梦》第六六回:“ 湘莲 听了,冷然如寒冰侵骨。”
(2).形容超脱、冷淡的神情。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首复次其韵》:“永谢汤火厄,冷然超无方。” 鲁迅 《花边文学·过年》:“古 埃及 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 茅盾 《追求》二:“何必如此神经过敏?你不是对于世事的蜩螗已经很能冷然处之而不悲观么?” 丁玲 《韦护》第一章一:“ 韦护 冷然望着他,略带点可笑的神气。”
(1).形容声音清越。 唐 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日试曾磨 汉水 边,掌中恄慄声冷然。”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实境》:“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一本作“ 泠然 ”。
(2).轻妙的样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王褒 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冷然可观。”一本作“ 泠然 ”。 ——《漢語大詞典》
(2).形容超脱、冷淡的神情。 宋 苏轼 《叶涛致远见和二首复次其韵》:“永谢汤火厄,冷然超无方。” 鲁迅 《花边文学·过年》:“古 埃及 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 茅盾 《追求》二:“何必如此神经过敏?你不是对于世事的蜩螗已经很能冷然处之而不悲观么?” 丁玲 《韦护》第一章一:“ 韦护 冷然望着他,略带点可笑的神气。”
(1).形容声音清越。 唐 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日试曾磨 汉水 边,掌中恄慄声冷然。”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实境》:“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一本作“ 泠然 ”。
(2).轻妙的样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王褒 构采,以密巧为致,附声测貌,冷然可观。”一本作“ 泠然 ”。 ——《漢語大詞典》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名-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 潔淨的。如:「潔白」。
-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 率直、誠實。如:「坦白」。
-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 錯誤的。如:「寫白字」。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一)之讀音。
疏通 shū tōng
亦作“踈通”。
(1).通达。《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汉书·匡衡传》:“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餘,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闻少见者戒於雍蔽。”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官表》:“臣识昧疎通,学非殫洽。”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故疏通知远者恕,文理密察者忠。”
(2).俊爽;爽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康 ( 嵇康 )子 绍 ,清远雅正; 涛 ( 山涛 )子 简 ,疎通高素。”《晋书·王濬传》:“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周书·梁臺传》:“ 臺 性疎通,恕己待物。至於蒞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3).疏浚;开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出 孟门 之上,大溢逆流…… 大禹 疏通,谓之 孟门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 黄河 不闻有决溢之患……而 汴河 亦不闻疏通之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
(4).引申为沟通,关说。《孽海花》第二一回:“不言 唐卿 出了 龚 府,去托 袁尚秋 疏通 杨越常 的事。” 老舍 《茶馆》第三幕:“官方上疏通好了没有?”
(5).贯通;流通;畅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沽水》:“ 沽水 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 独固门 ,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巖壁升耸,疎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宋 苏舜钦 《谘目三》:“方今之急,莫急於货财。主计者十餘年来相习其弊,不务经久疏通之术。” 清 史致谔 《禀左宗棠》:“现在 杭 省克復,道路疏通。”
亦作“踈通”。 剖析阐释。《汉书·儒林传·孟喜》:“ 喜 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 田生 且死时枕 喜 厀,独传 喜 ,诸儒以此耀之。同门 梁丘贺 疏通证明之,曰:‘ 田生 絶於 施讎 手中,时 喜 归 东海 ,安得此事?’” 颜师古 注:“疏通,犹言分别也。”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篋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 清 黄宗羲 《〈易学象数论〉序》:“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絶学,故为所欺。余一一疏通之。” 章炳麟 《文学说例》:“拾遗苴漏,发为凡例,疏通古文,固后学之任也。” ——《漢語大詞典》
(1).通达。《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汉书·匡衡传》:“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餘,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闻少见者戒於雍蔽。”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官表》:“臣识昧疎通,学非殫洽。”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故疏通知远者恕,文理密察者忠。”
(2).俊爽;爽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康 ( 嵇康 )子 绍 ,清远雅正; 涛 ( 山涛 )子 简 ,疎通高素。”《晋书·王濬传》:“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周书·梁臺传》:“ 臺 性疎通,恕己待物。至於蒞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3).疏浚;开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出 孟门 之上,大溢逆流…… 大禹 疏通,谓之 孟门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 黄河 不闻有决溢之患……而 汴河 亦不闻疏通之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
(4).引申为沟通,关说。《孽海花》第二一回:“不言 唐卿 出了 龚 府,去托 袁尚秋 疏通 杨越常 的事。” 老舍 《茶馆》第三幕:“官方上疏通好了没有?”
(5).贯通;流通;畅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沽水》:“ 沽水 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 独固门 ,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巖壁升耸,疎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宋 苏舜钦 《谘目三》:“方今之急,莫急於货财。主计者十餘年来相习其弊,不务经久疏通之术。” 清 史致谔 《禀左宗棠》:“现在 杭 省克復,道路疏通。”
亦作“踈通”。 剖析阐释。《汉书·儒林传·孟喜》:“ 喜 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 田生 且死时枕 喜 厀,独传 喜 ,诸儒以此耀之。同门 梁丘贺 疏通证明之,曰:‘ 田生 絶於 施讎 手中,时 喜 归 东海 ,安得此事?’” 颜师古 注:“疏通,犹言分别也。”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篋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 清 黄宗羲 《〈易学象数论〉序》:“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絶学,故为所欺。余一一疏通之。” 章炳麟 《文学说例》:“拾遗苴漏,发为凡例,疏通古文,固后学之任也。”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一尘(一塵)yī chén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沈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漢語大詞典》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沈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