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襄阳元凯镇,河内寇恂留。

董其昌明代〕《平海篇为大中丞邹平张公

圣武布遐陬,肤功张仲优。师中推长子,晋锡重康侯。

忆昨闽邦震,真成海若羞。鹤轩终怯战,虎穴敢深求。

遂使邻为壑,谁知幄有筹。戈宁韬箧止,病岂养痈瘳。

大创真长策,先声乃伐谋。如霆施号令,木雨夙绸缪。

且欲安吾圉,何能效彼尤。元戎搴大纛,猛将建朱斿。

直捣飞云窟,长驱靖海洲。望洋欣筑观,誓众欲焚舟。

列炬龙衔烛,连营蜃接楼。灌坛飞破块,斋斧耀纯钩。

飓起屏翳助,烟消鬼蜮愁。饥蛟膏染锷,毒鳄骼填沟。

兽困皆崩角,鱼悬作缧囚。亦知矜族类,庶可报虔刘。

舴艋乘宵遁,萑苻蔽野搜。若为骄虿尾,即巳陨旄头。

饮至芙蓉幕,欢腾杖杜讴。任公缗既举,谢傅奕徐收。

甫颂风方穆,铙歌秘可抽。冲皇回赫怒,天语奖分猷。

贺凯开阊阖,陈俘对冕旒。卿能纡□□,国且巩金瓯。

枢密将真拜,冰衔尚薄酬。襄阳元凯镇,河内寇恂留。

客有维桑恋,曾怀楚木忧。用兵存后法,载笔踵前修。

班掾多虚美,昌黎耻暗投。磨厓吾有勒,端拟照千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元凯河内

襄 xiāng《國語辭典》

襄 [ xiāng ]

  1. 完成、成就。如:「共襄盛舉」。《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2. 上、登越。《書經·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3. 除去。《詩經·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
  1. 輔助。如:「襄助」、「襄理」、「襄贊元首」。
  1. 姓。如漢代有襄楷。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1. 明亮。
  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5. 温暖:~春。
  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7. 凸出的:~文图章。
  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10. 男性生殖器:~痿。
  11. 古同“”,假装。
  12. 姓。
元凯(元凱)yuán kǎi
亦作“ 元愷 ”。
(1).“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舜 举之于 尧 ,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 南朝 宋 刘孝标 《辩命论》:“ 重华 立而元凯升, 辛受 生而 飞廉 进。” 宋 王安石 《推命对》:“ 尧 舜 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贤臣、才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则元凯与斗筲无殊,并任则騄騏与駑駘不异。”《魏书·高谦之传》:“陛下一日万机,事难周览,元凯结舌,莫肯明言。”  ——《漢語大詞典》
镇 ( 鎮 ) zhèn
镇 [ zhèn ]
  1.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
  2.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
  3. 安定:~静。~定。
  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
  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6. 较大的集市:城~。村~。
  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
  8.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
  9. 时常:十年~相随。
  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11. 姓。
河内 hé nèi
(1).古代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内曰 冀州 。”
(2).专指 河南省 黄河 以北的地区。《左传·定公十三年》:“鋭师伐 河 内,传必数日而后及 絳 。”《孟子·梁惠王上》:“ 河 内凶,则移其民於 河东 ,移其粟於 河内 。” 宋 梅尧臣 《卫州通判赵中舍》诗:“我久在 河内 ,颇知 卫 风俗。”  ——《漢語大詞典》
寇 kòu《國語辭典》

寇 [ kòu ]

  1. 盗匪,或指外来的入侵者。如:「贼寇」、「草寇」、「敌寇」、「流寇」、「倭寇」、「穷寇莫追」。唐·杜甫〈登楼〉诗:「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明·侯方域〈宁南侯传〉:「是时秦寇入豫,良玉当往勦,见司徒公。」
  2. 姓。如北魏有寇谦之,宋代有寇准。
  1. 侵犯、掠夺。如:「入寇」、「寇边」。《书经·费誓》:「无敢寇攘,逾垣墙。」
恂 xún《國語辭典》

恂 [ xún ]

  1. 相信、信任。《列子·周穆王》:「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2. 恐惧、害怕。《庄子·齐物论》:「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
  3. 通畅、畅达。《庄子·知北游》:「思虑恂达,耳目聪明。」
  1. 急猝。《庄子·徐无鬼》:「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