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荀 xún《國語辭典》
荀 [ xún ]
名- 国名。周代诸侯国,春秋时为晋所灭,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新绛县西。
- 一种草。《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也称为「荀草」。
-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荀况。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名-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名- 量词:➊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动-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名- 参见「并州 」条。
-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抽 chōu《國語辭典》
抽 [ chōu ]
动- 引出。如:「抽丝」、「抽纱」。《广韵·平声·尤韵》:「抽,引也。或作䌷,䌷引其端绪也。」
- 将放在中间的东西取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从全部中取出一部分。如:「抽税」、「抽空」、「抽签」、「从一叠信中抽出一封来。」
- 除去。《仪礼·丧服》:「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 萌发、长出。如:「稻子抽穗」、「抽出嫩芽」。唐·韩愈〈苦寒〉诗:「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 吸。如:「抽烟」、「抽水」、「倒抽了一口气。」
- 收、缩。如:「抽筋」、「抽搐」。宋·苏轼〈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
- 鞭、打。如:「拿鞭子抽你一顿。」
擎 qíng《國語辭典》
擎 [ qíng ]
动- 高举、支撑。如:「一柱擎天」。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擎,举。」唐·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八柱擎天,高明之位定。」
- 持、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婢擎金澡盘盛水,瑠璃碗盛澡豆。」唐·杜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诗:「药许邻人𣃁,书从稚子擎。」
- 承受、接受。如:「做事勤快点,不要老是想擎现成的。」
夭阏(夭閼)yāo yān
亦作“ 夭遏 ”。
(1).摧折,遏止。《庄子·逍遥游》:“﹝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夭,折也;閼,止也。”《淮南子·俶真训》:“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南齐书·王秀之等传论》:“高流世业,不待旁通,直轡扬鏕,莫能夭閼。”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如此论诗,使人夭閼性灵,塞断机括。”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錮蔽其聪明,夭閼其思想。”
(2).夭亡,夭折。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圣王在上,则君积於仁,而吏积於爱,而民积於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夭遏之诛。” 唐 白居易 《夏日作》诗:“庶几无夭閼,得以终天年。” 明 杨慎 《鬻子》:“圣王在上位,则民无夭閼,民免於三死而得三生矣。” ——《漢語大詞典》
(1).摧折,遏止。《庄子·逍遥游》:“﹝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夭,折也;閼,止也。”《淮南子·俶真训》:“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南齐书·王秀之等传论》:“高流世业,不待旁通,直轡扬鏕,莫能夭閼。”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如此论诗,使人夭閼性灵,塞断机括。”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錮蔽其聪明,夭閼其思想。”
(2).夭亡,夭折。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圣王在上,则君积於仁,而吏积於爱,而民积於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夭遏之诛。” 唐 白居易 《夏日作》诗:“庶几无夭閼,得以终天年。” 明 杨慎 《鬻子》:“圣王在上位,则民无夭閼,民免於三死而得三生矣。” ——《漢語大詞典》
金泉 jīn quán
(1).对泉水的美称。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攀缘傍玉涧,褰陟度金泉。”《汉书·地理志下》“酒泉郡” 唐 颜师古 注:“旧俗传云: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
(2).即金钱。 宋 苏轼 《次韵王晋卿和烟江迭嶂图》:“管絃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 赵克宜 注:“金泉,即金钱也。《周礼·地官·泉府》註:泉或作钱。” ——《漢語大詞典》
(2).即金钱。 宋 苏轼 《次韵王晋卿和烟江迭嶂图》:“管絃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 赵克宜 注:“金泉,即金钱也。《周礼·地官·泉府》註:泉或作钱。” ——《漢語大詞典》
一带(一帶)yí dài
(1).一条带子。常用以形容东西或景物象一条带子。 唐 冷朝阳 《登灵善寺塔》诗:“ 华岳 三峯小, 黄河 一带长。”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孔明 教把船隻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与某相隔一带水耳。”
(2).泛指某一地区或其附近。 宋 张载 《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窃见古 渭州 一带,生熟蕃户,据地数百里,兵数十万,土壤肥沃,本 汉 唐 名郡。”《元史·世祖纪一》:“率 蒙古 、 汉 军驻 燕京 近郊、 太行 一带,东至 平滦 ,西控 关陕 。”《儒林外史》第一回:“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蒋介石 还有六十个师位于江南一带,他们仍在准备作战。”
(3).表数量。用于象带子样的物件。《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看那从嫁 锦儿 时,脊背后披着一带头髮,一双眼插将上去,脖项上血污着。”《元史·舆服志二》:“龙头竿绣氅,竿如戟,无钩,下有小横木,刻龙头,垂朱緑盖,每角缀珠佩一带,带末有金铜铃。”
(4).表数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唐 羊士谔 《泛舟入后溪》诗:“两餘芳草静沙尘,水緑滩平一带春。” 明 梵琦 《怀净土》诗:“一带云山一草堂,一瓶浄水一炉香。”《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緑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现时我就在云里。飞机正越过一带大山,飞的极高,腾到云彩上头去。”
(5).表数量。用于成排的门或建筑物等。《水浒传》第六八回:“只听得排门一带都倒,正不知多少人抢将入来。”《荡寇志》第七一回:“又只见密密层层,成千成万无数的帐房,一带一带的鱼鳞也似比著。”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桥下为 盘龙江 之支流,岸边有石栏杆环护,向左绕去,隐没于左手一带黄色围墙之后。”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某一地区或其附近。 宋 张载 《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窃见古 渭州 一带,生熟蕃户,据地数百里,兵数十万,土壤肥沃,本 汉 唐 名郡。”《元史·世祖纪一》:“率 蒙古 、 汉 军驻 燕京 近郊、 太行 一带,东至 平滦 ,西控 关陕 。”《儒林外史》第一回:“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蒋介石 还有六十个师位于江南一带,他们仍在准备作战。”
(3).表数量。用于象带子样的物件。《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看那从嫁 锦儿 时,脊背后披着一带头髮,一双眼插将上去,脖项上血污着。”《元史·舆服志二》:“龙头竿绣氅,竿如戟,无钩,下有小横木,刻龙头,垂朱緑盖,每角缀珠佩一带,带末有金铜铃。”
(4).表数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唐 羊士谔 《泛舟入后溪》诗:“两餘芳草静沙尘,水緑滩平一带春。” 明 梵琦 《怀净土》诗:“一带云山一草堂,一瓶浄水一炉香。”《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緑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现时我就在云里。飞机正越过一带大山,飞的极高,腾到云彩上头去。”
(5).表数量。用于成排的门或建筑物等。《水浒传》第六八回:“只听得排门一带都倒,正不知多少人抢将入来。”《荡寇志》第七一回:“又只见密密层层,成千成万无数的帐房,一带一带的鱼鳞也似比著。”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桥下为 盘龙江 之支流,岸边有石栏杆环护,向左绕去,隐没于左手一带黄色围墙之后。”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汪洋 wāng yáng
(1).宽广无际。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楚辞·王褒〈九怀·蓄英〉》:“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 王逸 注:“瞻望大川,广无极也。”《元史·河渠志一》:“ 海子 ,一名 积水潭 ,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清 胡介 《吴梅村被征入都》诗之三:“一尊雨雪坐冥濛,人在汪洋千顷中。”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一章一:“夏秋之交,河水正旺,河身一下宽到十多里,汪洋巨浸,无边无际。”
(2).形容恩情深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圣恩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厚圣主恩,覆载荷汪洋。” 朱自清 《赠圣陶》诗:“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3).谓气度恢弘豁达。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故外侮得至。若神仙汪洋度量,无所不容,安得有此!”
(4).谓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説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 包恢 ﹞平生为人作丰碑巨刻,每下笔輒汪洋放肆,根据义理,娓娓不穷。” 明 宋濂 《诸子辩》:“《庄子》十卷……其书本《老子》,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上下星辰而莫测。”
(5).指广阔无边的海。川剧《柳荫记》第四场:“ 梁兄 性情太直戆,枉自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待不把实言讲,一片心事付汪洋。” 李瑛 《秋场上》诗:“万支歌儿顺路淌呵,好像洪汛汇汪洋。”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恩情深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圣恩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厚圣主恩,覆载荷汪洋。” 朱自清 《赠圣陶》诗:“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3).谓气度恢弘豁达。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故外侮得至。若神仙汪洋度量,无所不容,安得有此!”
(4).谓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説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 包恢 ﹞平生为人作丰碑巨刻,每下笔輒汪洋放肆,根据义理,娓娓不穷。” 明 宋濂 《诸子辩》:“《庄子》十卷……其书本《老子》,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上下星辰而莫测。”
(5).指广阔无边的海。川剧《柳荫记》第四场:“ 梁兄 性情太直戆,枉自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待不把实言讲,一片心事付汪洋。” 李瑛 《秋场上》诗:“万支歌儿顺路淌呵,好像洪汛汇汪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