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祝寿(祝壽)zhù shòu
祝愿人长寿;祝贺生辰。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无计披清裁,唯持祝寿觴。” 宋 范仲淹 《窦谏议录》:“父子图 禹钧 像,日夕供养,晨兴祝寿。”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李少师贤妻》:“每夫生日,必先畜女童晓音律者,盛饰珠翠綺绣,因捧觴祝寿。”《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诸位祝寿,三公子断不敢当,又谢了诸位。”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大家给他祝寿,他大模大样的承受。” ——《漢語大詞典》
开樽(開樽)kāi zūn
亦作“ 开尊 ”。 举杯(饮酒)。 唐 杜甫 《独酌》诗:“步屧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宋 秦观 《长相思》词:“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 扬州 。”《北宫词纪·满庭芳·自述》:“大地回春。雪儿飘深深闭门,鱼儿膾旋旋开尊。” ——《漢語大詞典》
象乐(象樂)xiàng lè
象舞的乐曲。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周武王 ﹞制爵五等,作《象乐》,继 文 以奉天。”参见“ 象舞 ”。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名-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 連同。如:「和衣而眠」。
-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動-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形-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連- 之語音。
和 [ hú ]
動-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動-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傞傞 suō suō
(1).醉舞失态貌。《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晏子春秋·杂上》:“ 晏子 饮 景公 酒,日暮,公呼具火。 晏子 辞曰:‘《诗》云,“侧弁之俄”,言失德也。“屡舞傞傞”,言失容也。’” 宋 梅尧臣 《送周仲章都官通判湖州》诗:“风流百年餘,所歷才彦多,我尝居其下,醉舞或傞傞。”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须臾,三出三入,更阑烛换,冠履交错,傞傞而舞,官人优人,几几不能辨矣。”
(2).飘舞貌。 唐 罗隐 《京口见李侍郎》诗:“傞傞江柳欲矜春,铁瓮城边见故人。”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寄怀子猷及诸同人》诗:“广庭柳起傞傞舞,深苍鸡惊喔喔鸣。” ——《漢語大詞典》
(2).飘舞貌。 唐 罗隐 《京口见李侍郎》诗:“傞傞江柳欲矜春,铁瓮城边见故人。”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寄怀子猷及诸同人》诗:“广庭柳起傞傞舞,深苍鸡惊喔喔鸣。” ——《漢語大詞典》
态度(態度)tài dù
(1).人的举止神情。《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承平时, 鄜州 田氏 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王统照 《沉思》:“她的态度自然安闲,更显出她不深思而深思的表情来。”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漢語大詞典》
(2).气势;姿态。 唐 陆龟蒙 《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 侯生 甞应举,名 彤 ,作七言诗,甚有态度。” 宋 晏几道 《浣溪沙》词:“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只做看玩园中菊花,步来步去,卖弄着许多风流态度,不忍走回。” 丁玲 《母亲》四:“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使许多人倾心佩服。”
(3).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 宋 邵雍 《知人吟》:“事到急时观态度,人于危处露肝脾。”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五:“这种好歹活着的态度是最贱,最没出息的态度。”
(4).脾气,性子。 杨朔 《北线》四:“班长坏是不坏,就是爱耍态度,一说话吹胡子瞪眼的,正经事倒不管了。” ——《漢語大詞典》
屡 ( 屢 ) lǚ
屡 [ lǚ ]
- ◎ 接连着,不止一次:~次。~年。~见不鲜。~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战~捷。
婆娑 pó suō
亦作“ 媻娑 ”。
(1).舞貌。《诗·陈风·东门之枌》:“ 子仲 之子,婆娑其下。” 毛 传:“婆娑,舞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婆娑呕吟,鼓掖而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 清 陈维嵩 《西施玉峰公讌席上赠施校书》词:“阑花簌簌闻歌落,重趁拍,小婆娑。” 邹荻帆 《高粱叶上的诗》:“高粱穗结出红双喜,高粱叶子舞婆娑。”
(2).形容姿态优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看镜中消息,素改婆娑。我把芳年虚度,老大蹉跎。”
(3).醉态蹒跚貌。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汉高 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騶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共拈刘随州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为韵得十四首》之二:“得酒一婆娑,醉人无善状。”
(4).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騏驥马不试,婆娑槽櫪间;壮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5).逍遥;闲散自得。《文选·班彪〈北征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李善 注:“婆娑,容与之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綺紈之间,不知稼穡之艰难。” 宋 陆游 《渔父》诗:“数十年来一短簔,死期未到且婆娑。”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主人遂婆娑砚林,不知日之既暮。”
(6).奔波;劳碌。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杜密 婆娑府县,干与王政,就若所云,犹有公私。”《晋书·陶侃传》:“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将出府门,顾谓 愆期 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章炳麟 《訄书·议学》:“中人以下,不自激卬,而从諛权贵人,以伺斗升之禄,不乃媻娑海堧都市间,相誑燿以文采蓺能致钱刀者众矣。”
(7).犹扶疏,纷披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嘆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 唐 杜甫 《恶树》诗:“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宋 司马光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诗:“常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 清 吴伟业 《茸城行》:“ 茸城 杨柳鬱婆娑,欲繫扁舟奈晚何。”
(8).引申为蓬松,散乱。《敦煌曲子词·凤归云》:“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我为甚的呆邓邓把衣裳袒裸,乱蓬蓬把鬢髮婆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緑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 汉 王褒 《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絶兮,优嬈嬈以婆娑。”
(10).流滴貌。《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他老人家这话説了可不是一遭儿了,提起来就急得眼泪婆娑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 郭全海 瞅着她泪眼婆娑的脸庞说道。”
(11).衰微貌;衰老貌。 明 吕坤 《反挽歌》之一:“羈此婆娑世,欲飞不能奋。”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闵老子茶》:“抵岸,即访 閔汶水 於 桃叶渡 。日晡, 汶水 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试看他老婆娑,好一似风前瘦鹤。”
(12).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之罪满婆娑,唯有慳贪罪最多。”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漢語大詞典》
(1).舞貌。《诗·陈风·东门之枌》:“ 子仲 之子,婆娑其下。” 毛 传:“婆娑,舞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婆娑呕吟,鼓掖而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 清 陈维嵩 《西施玉峰公讌席上赠施校书》词:“阑花簌簌闻歌落,重趁拍,小婆娑。” 邹荻帆 《高粱叶上的诗》:“高粱穗结出红双喜,高粱叶子舞婆娑。”
(2).形容姿态优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看镜中消息,素改婆娑。我把芳年虚度,老大蹉跎。”
(3).醉态蹒跚貌。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汉高 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騶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共拈刘随州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为韵得十四首》之二:“得酒一婆娑,醉人无善状。”
(4).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騏驥马不试,婆娑槽櫪间;壮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5).逍遥;闲散自得。《文选·班彪〈北征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李善 注:“婆娑,容与之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綺紈之间,不知稼穡之艰难。” 宋 陆游 《渔父》诗:“数十年来一短簔,死期未到且婆娑。”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主人遂婆娑砚林,不知日之既暮。”
(6).奔波;劳碌。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杜密 婆娑府县,干与王政,就若所云,犹有公私。”《晋书·陶侃传》:“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将出府门,顾谓 愆期 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章炳麟 《訄书·议学》:“中人以下,不自激卬,而从諛权贵人,以伺斗升之禄,不乃媻娑海堧都市间,相誑燿以文采蓺能致钱刀者众矣。”
(7).犹扶疏,纷披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嘆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 唐 杜甫 《恶树》诗:“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宋 司马光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诗:“常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 清 吴伟业 《茸城行》:“ 茸城 杨柳鬱婆娑,欲繫扁舟奈晚何。”
(8).引申为蓬松,散乱。《敦煌曲子词·凤归云》:“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我为甚的呆邓邓把衣裳袒裸,乱蓬蓬把鬢髮婆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緑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 汉 王褒 《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絶兮,优嬈嬈以婆娑。”
(10).流滴貌。《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他老人家这话説了可不是一遭儿了,提起来就急得眼泪婆娑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 郭全海 瞅着她泪眼婆娑的脸庞说道。”
(11).衰微貌;衰老貌。 明 吕坤 《反挽歌》之一:“羈此婆娑世,欲飞不能奋。”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闵老子茶》:“抵岸,即访 閔汶水 於 桃叶渡 。日晡, 汶水 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试看他老婆娑,好一似风前瘦鹤。”
(12).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之罪满婆娑,唯有慳贪罪最多。”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