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乃要道,中庸亦良规。
春风吹杨花,杨花乱江湄。
中有使君船,双桡倚涟漪。
少驻一杯顷,容我成此诗。
人生天地间,用舍当听随。
栋干无衰气,匠石宁肯遗。
姑存万牛力,轻重惟所施。
方公在瀛洲,众论称瑰奇。
图书浩探讨,笑阅寒暑移。
取作南宫郎,渐欲为羽仪,
雍容入青琐,人以旦夕期。
承流急师帅,小试烦一麾。
淮阳正不恶,安用薄彼为。
第令牧民心,常如护婴儿。
休息戒扰动,饱暖毋冻饥。
清净乃要道,中庸亦良规。
桐江古佳郡,幽胜公所知。
一水绿浩荡,千峰影参差。
鸣鸠桑叶暗,雨过稻花垂。
不妨乘事外,时访严陵祠。
囊中得新句,因风寄所思。
中有使君船,双桡倚涟漪。
少驻一杯顷,容我成此诗。
人生天地间,用舍当听随。
栋干无衰气,匠石宁肯遗。
姑存万牛力,轻重惟所施。
方公在瀛洲,众论称瑰奇。
图书浩探讨,笑阅寒暑移。
取作南宫郎,渐欲为羽仪,
雍容入青琐,人以旦夕期。
承流急师帅,小试烦一麾。
淮阳正不恶,安用薄彼为。
第令牧民心,常如护婴儿。
休息戒扰动,饱暖毋冻饥。
清净乃要道,中庸亦良规。
桐江古佳郡,幽胜公所知。
一水绿浩荡,千峰影参差。
鸣鸠桑叶暗,雨过稻花垂。
不妨乘事外,时访严陵祠。
囊中得新句,因风寄所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清净 qīng jìng
亦作“清凈”。
(1).心境洁净,不受外扰。《战国策·齐策四》:“ 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浄贞正以虞。”《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原宪 ﹞清浄守节,贫而乐道。”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若 稹 之末学浅见,又安敢引喻古昔于阁下,独忆得近日故 裴兵部 之为人也,甄辨清浄,号为名流。” 宋 陆游 《夏日独居》诗:“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肃然。”
(2).安定,不纷扰。《史记·秦始皇本纪》:“昭隔内外,靡不清浄,施於后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无事。”《红楼梦》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带了去,早清净一日。” 赵树理 《传家宝》三:“老人家!依我说你只用好吃上些好穿上些,过几年清净日子算了。”
(3).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宋 苏辙 《和子瞻过岭》:“手挹祖师清浄水,不嫌白髮照毿毿。”《红楼梦》第五二回:“况且这屋子里一股子药香,反把这花香搅坏了,不如你抬了去,这花儿倒清净了,没有甚么杂味来搅他。”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下篇一》:“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
(4).指妇女操守贞洁。《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我怎不是清浄姑姑儿,蹺起脚儿来,比你这滛妇好些儿。”
(5).简明不繁。《陈书·谢哲王固等传论》:“ 谢 、 王 、 张 、 萧 、咸以清浄为风,文雅流誉,虽更多难,终克成名。”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筮仕寧律令,清浄简易,能惠其俗。”
(6).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唐 张谓 《送僧》诗:“一身求清浄,百毳纳袈裟。”《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我乃 法华庵 内一个支宾尼僧……指望出家清浄,谁知十六年前,惹出寃愆。”
(7).道教等亦用之。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神仙之事……不见於经传,大抵为其术者,屏繁嚣,守清净。” ——《漢語大詞典》
(1).心境洁净,不受外扰。《战国策·齐策四》:“ 斶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浄贞正以虞。”《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原宪 ﹞清浄守节,贫而乐道。”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若 稹 之末学浅见,又安敢引喻古昔于阁下,独忆得近日故 裴兵部 之为人也,甄辨清浄,号为名流。” 宋 陆游 《夏日独居》诗:“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肃然。”
(2).安定,不纷扰。《史记·秦始皇本纪》:“昭隔内外,靡不清浄,施於后嗣。”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无事。”《红楼梦》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带了去,早清净一日。” 赵树理 《传家宝》三:“老人家!依我说你只用好吃上些好穿上些,过几年清净日子算了。”
(3).清洁纯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浄,光明者也。” 宋 苏辙 《和子瞻过岭》:“手挹祖师清浄水,不嫌白髮照毿毿。”《红楼梦》第五二回:“况且这屋子里一股子药香,反把这花香搅坏了,不如你抬了去,这花儿倒清净了,没有甚么杂味来搅他。” 郭沫若 《橄榄·行路难下篇一》:“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
(4).指妇女操守贞洁。《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我怎不是清浄姑姑儿,蹺起脚儿来,比你这滛妇好些儿。”
(5).简明不繁。《陈书·谢哲王固等传论》:“ 谢 、 王 、 张 、 萧 、咸以清浄为风,文雅流誉,虽更多难,终克成名。”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公筮仕寧律令,清浄简易,能惠其俗。”
(6).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浄。” 唐 张谓 《送僧》诗:“一身求清浄,百毳纳袈裟。”《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我乃 法华庵 内一个支宾尼僧……指望出家清浄,谁知十六年前,惹出寃愆。”
(7).道教等亦用之。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神仙之事……不见於经传,大抵为其术者,屏繁嚣,守清净。”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要道 yào dào
遮道;迎候于路上。《北齐书·高阳王湜传》:“其妃父护军长史 张晏之 尝要道拜 湜 , 湜 不礼焉。”
(1).重要的道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昔逻侯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所治此道,以向 陈仓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2).比喻显要的地位。《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左右来报:‘吏科给事中某爷告养亲归家,在此经过。’正是要道之人,敢不去奉承么?”
(3).重要的道理、方法。《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三国 魏 曹植 《桂之树行》:“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澹泊无为自然。”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安贫’诚然是天下太平的要道,但倘使无法指定究竟的运命,总不能令人死心塌地。” ——《漢語大詞典》
(1).重要的道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昔逻侯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所治此道,以向 陈仓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2).比喻显要的地位。《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左右来报:‘吏科给事中某爷告养亲归家,在此经过。’正是要道之人,敢不去奉承么?”
(3).重要的道理、方法。《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三国 魏 曹植 《桂之树行》:“人咸来会讲仙,教尔服食日精。要道甚省不烦,澹泊无为自然。”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安贫’诚然是天下太平的要道,但倘使无法指定究竟的运命,总不能令人死心塌地。” ——《漢語大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良规(良規)liáng guī
(1).有益的规谏。《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朕继嗣未立,以为君忧,钦纳至言,思闻良规。”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庸夫好悦耳之华誉,而恶利行之良规。” 唐 韩愈 《病鸱》诗:“勿讳泥坑辱,泥坑是良规。”
(2).好的规范、准则。《再生缘》第二十回:“愿君王,礼贤下士守良规。”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尤其妙者,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何国有良规,则互相仿效,必底於成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
(2).好的规范、准则。《再生缘》第二十回:“愿君王,礼贤下士守良规。”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尤其妙者,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何国有良规,则互相仿效,必底於成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