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芬芳 fēn fāng
(1).香;香气。《荀子·荣辱》:“白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橘柚芬芳。”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种菜浇花只是一种运动,他并不欣赏花草的美丽与芬芳。”
(2).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名声。 汉 崔瑗 《座右铭》:“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耀藻九五,絶声 昆吾 ,何憾芬芳之不扬,而务老生之彼务。” 唐 孟郊 《答卢仝》诗:“仰慙君子多,慎勿作芬芳。” 郭沫若 《蔡永祥》诗:“一瞬 泰山 重,百代颂芬芳。”
(3).犹纷纷。《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綵女嬪妃左右拥,前头掌扇闹芬芳。”《敦煌曲子词·酒泉子之一》:“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名声。 汉 崔瑗 《座右铭》:“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耀藻九五,絶声 昆吾 ,何憾芬芳之不扬,而务老生之彼务。” 唐 孟郊 《答卢仝》诗:“仰慙君子多,慎勿作芬芳。” 郭沫若 《蔡永祥》诗:“一瞬 泰山 重,百代颂芬芳。”
(3).犹纷纷。《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綵女嬪妃左右拥,前头掌扇闹芬芳。”《敦煌曲子词·酒泉子之一》:“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名-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 姓。如晋代有向秀。
-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忙”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 栅栏。
- 防御:防~。
中得 zhōng de
切合。 汉 王充 《论衡·寒温》:“岂喜怒之气,为小发不为大动邪?何其不与行事相中得也。” ——《漢語大詞典》
孤寂 gū jì
孤单寂寞。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六:“文袿为谁设,罗帐空卷舒,不怨身孤寂,但念星隐隅。” 唐 于濆 《旅馆秋思》诗:“旅馆坐孤寂,出门成苦吟。” 宋 杨万里 《梅花下遇小雨》诗:“绕花百匝不忍归,生怕幽芳怨孤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将东归,且喜同途不孤寂。” 王统照 《纪梦》:“在这一群欢乐的女孩子中她是孤寂的、落寞的,如同从远处跑来的一个陌生人。” ——《漢語大詞典》
偏 piān《國語辭典》
偏 [ piān ]
形- 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见」、「不偏不倚」。《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不周全的、片面的。《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 不是中心地带、荒僻的。如:「偏远」、「偏僻」。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深、多。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 倾于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闻天不颇复,地不偏 载。」
-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与意愿相反的。如:「屋漏偏遭连夜雨。」唐·无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诗:「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 表示「吃过饭」的客套话。《红楼梦·第一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 姓。如汉代有偏吕。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静处(静處)jìng chǔ
(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清净、安静之处。 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漢語大詞典》
(2).犹静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清净、安静之处。 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漢語大詞典》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 分割:对~。三十二~本。
- 通,使通:~导。~窍。
-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 扩大、发展:~扩。~拓。
- 发动或操纵:~动。~车。
- 起始:~始。~宗明义。
- 设置、建立:~创。~国。~设。
-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 支付:~销。~支。
- 沸腾,滚:~水。
- 举行:~运动会。
-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