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三军傥不饱,难以责坚戍。

郑刚中宋代〕《送宋叔海郎中总领湖北

余生得奇疾,傲世事矜倨。
错落气少合,指摘心不恕。
人亦谓可憎,不作朋友数。
自分与西山,终焉约良俉。
忆昨奉严召,孤迹踏朝路。
枫落天江冷,此是识君处。
东厨窃馀饩,西府共官团。
文书入同阅,茵冯出联驭。
从违一毫发,所适无异趣。
重愧牛铎凡,不与黄钟迕。
霜啼入天衢,先我呈远步。
所幸时从容,一笑或相遇。
君今持使节,忽此戒徒御。
分袂固良苦,馀怀尚能布。
北方暗虏马,君相勤远虑。
正当收杞梓,留作庙堂助。
何为使吾子,千里治财赋。
苍璧白鹿皮,似亦天所措。
君如玉壶冰,透里无滓污。
清诗近道要,容易不肯吐。
人於寸管中,时见斑一露。
其如济剧手,妙敏难悉疏。
刀硎未轻发,千牛已神怖。
使图中兴业,吾知有馀裕。
无乃上流势,貔虎夕屯聚。
三军傥不饱,难以责坚戍。
千金日致之,又惧民生蠹。
聊烦笑谈顷,非君可谁付。
长江八月风,帆饱舟楫具。
结束持行李,功名戒迟暮。
如闻豫章北,下接武昌渡。
公馀一樽酒,时可对亲故。
孰与红尘中,轮蹄日驰骛。
嗟余蒲柳姿,领发已垂素。
双溪有小园,清流锁烟雾。
年来枕边梦,合眼见鸥鹭。
焉堪久劳役,短豆成恋顾。
不待相汰逐,襥被行亦去。
今兹怀别恨,密坐不能诉。
酒阑可无言,君行已称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军难以

三军(三軍)sān jūn
(1). 周 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 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
(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漢語大詞典》
傥 ( 儻 ) tǎng
傥 [ tǎng ]
  1. 同“倘” 。
  2. 〔倜~〕见“倜”。
  3. 失意:“文侯~然,终日不言”。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难以(難以)nán yǐ
不能;不易。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而 巴蜀 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上》:“中 唐 姓显者众,而此又不必杰,然难以臆料也。”《红楼梦》第二五回:“ 王夫人 看了,又心疼,又怕 贾母 问时,难以回答。” 鲁迅 《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可以解 中国 古史难以探索的原因,可以破 中国 人最能耐苦的谬说。”  ——《漢語大詞典》
责 ( 責 ) zé/zhài
责 [ zé ]
  1. 责任,分(fèn)内应做的事:~任。尽~。负~。职~。专~。~无旁贷。
  2. 要求:~求。~令。~成。
  3. 指摘过失:求全~备。~怪。斥~。~罚。谴~。
  4. 质问,诘(jié)问:~问。~难。~让。
  5. 旧指为了惩罚而打:鞭~。杖~。
责 [ zhài ]
  1. 同“债”。
坚 ( 堅 ) jiān
坚 [ jiān ]
  1. 牢固,结实,硬:~固。~实。~如磐石。
  2. 不动摇,不改变:~决。~信。
  3. 牢固、结实的东西或阵地:中~。攻~。披~执锐。
  4. 姓。
戍 shù《國語辭典》

戍 [ shù ]

  1. 以兵卒防守边疆。如:「戍守」。《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 守卫的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宋·陆游〈悲秋〉诗八首之一:「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2. 军队驻守的营房。《晋书·卷七三·庾亮传》:「其谢尚、王愆期等,悉令还据本戍。」唐·元结〈欸乃曲〉五首之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