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郑刚中〔宋代〕《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餗。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餗。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符 fú《國語辭典》
符 [ fú ]
名- 古代用为凭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铜之上,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以为征信。如:「虎符」。《史记·卷八·高祖纪》:「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
- 文件、凭证。北齐·颜之推《冤魂志·徐铁臼》:「我母诉怨于天,今得天曹符,来取铁杵。」
- 祥瑞的征兆。《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等纪·赞曰》:「抑没祥符,登显时德。」
- 标记、记号。如:「音符」、「符号」。
- 一种道士用来避邪、驱使鬼神的神秘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内篇·登陟》:「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
- 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实相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动-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郡 jùn《國語辭典》
郡 [ jùn ]
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周时县大郡小,以县统郡,至秦始皇时,废封建,行郡县,郡大县小,以郡统县,汉以后历代因袭,隋唐时曾罢郡置州,宋时改郡为府。《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 姓。如明代有郡敬。
理 lǐ《國語辭典》
理 [ lǐ ]
动- 雕琢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 修整、整治、使整齐。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 办事、处置。如:「办理」、「处理」、「代理」。
- 对别人的言行有所反应。如:「答理」、「理会」、「不理不睬」。
- 温习、熟习。如:「书不理不熟。」明·无名氏《闹铜台·楔子》:「英雄贯满东京府,曾理兵书习六韬。」
- 条纹、纹路。如:「肌理」、「纹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物异》:「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 事物的规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义理」、「定理」。
- 顺序、层次。如:「有条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 物理学科或自然学科。如:「理化」、「理工」。
- 姓。如殷商时代有理征。
犀 xī《國語辭典》
犀 [ xī ]
名-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体型硕大,外形似牛。头略成三角形,颈短。鼻上有一或二个角,可入药,亦可作武器。四肢粗大,每蹄有三趾。皮粗而厚,色微黑,全身几乎无毛。以草、树叶、嫩枝为食,产于亚洲与非洲的热带森林。也称为「犀牛」。
- 坚利、锐利。如:「犀利」。《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虽有犀舟劲楫,犹人涉卬否,有须者也。」
刃 rèn《國語辭典》
刃 [ rèn ]
名- 兵器銳利的部分。如:「刀刃」、「鋒刃」、「迎刃而解」。俗稱為「刀口」。
- 泛稱具有鋒刃的兵器。唐·柳宗元〈童區寄傳〉:「因取刃殺之。」
- 殺。《韓非子·姦劫弒臣》:「公請自刃於廟。」《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触 ( 觸 ) chù
触 [ chù ]
- 抵、顶:抵~。“羝羊~藩,赢其角”。
- 碰,撞:~礁。~电。~动。~摸。~发。~犯。~怒。
- 遇着:接~。~觉(jué)。~目惊心。~角(jiǎo)。~景生情。~类旁通。
-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忽有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