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汉庭第一公家事,平步凌云要及时。

李弥逊宋代〕《送萧德洪赴试建安

鸿鹄不作三年飞,乘秋逸兴高九嶷。
去寻岩桂香中路,趁得御柳风前期。
青钱立登天上选,黄绢共赏人间辞。
汉庭第一公家事,平步凌云要及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汉庭第一公家平步凌云及时

汉庭(漢庭)hàn tíng
指 汉 朝。 汉 张衡 《思玄赋》:“王肆侈於 汉 庭兮,卒衔恤而絶绪。”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汉 庭和异域,《晋史》坼中臺。” 明 何景明 《送雷长史》诗:“ 汉 庭亦羡 相如 美, 楚 客重看 贾傅 尊。”  ——《漢語大詞典》
第一 dì yī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傅 产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吕禄 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 赵王 。” 宋 苏轼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将军破贼自草檄,论诗説剑俱第一。”《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杜子春 ﹞急鬆鬆跟着老者径到西廊下第一间房内,开了壁橱,取出银子。”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常以正月、二月预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粪火软,无此二患。”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幸公虚心以听,务以 翰峰 先生为念, 翰峰 在日,与公第一相爱,如僕旁人耳,僕知公必念之极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 中国 第一要他多。”  ——《漢語大詞典》
公家 gōng jiā
(1).犹公室。指诸侯王国。《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淮南子·人间训》:“ 田子方 见老马於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2).指朝廷、国家或官府。《汉书·食货志下》:“﹝商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浒传》第一○八回:“ 萧嘉穗 道:‘…… 萧某 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3).指公卿之家。《后汉书·樊宏传》:“ 重 性温厚,在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4).与私人相区别,今指国家、机关、团体等。 沙汀 《磁力》:“ 小数点 继续道:‘公家既然不管我们,校长连学校大门都不进,我们也只有自力更生了!’” 谢觉哉 《是你指示了我》:“副业产品,卖给公家,不受私商的高价诱骗。”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平步 píng bù
平常之举步。比喻轻易。 唐 白居易 《浔阳岁晚寄八郎中庾三十三员外》诗:“虚怀事僚友,平步取公卿。”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风波平步,看红斾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想皇天既与他十分,也注还他一分禄,包的个上青云平步取。” 清 赵翼 《飓风歌》:“不然竟刮海水竭,平步可达扶桑红。”  ——《漢語大詞典》
凌云(凌雲,淩雲)líng yún
直上云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唐 裴夷直 《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水浒传》第三九回:“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 黄巢 不丈夫。”《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久有凌云志,重上 井冈山 。”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及时(及時)jí shí
(1).逢时,谓得到有利时机。《易·乾》:“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晋 陶潜 《杂诗》之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唐 孟郊 《长安覊旅行》:“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2).适时。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十:“吾自高曾世传种花,但栽培及时,无他奇巧。” 清 乔可聘 《苦雨》诗:“雨喜及时好,那堪云不开。”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这批东西来得很及时,正赶上过年,都分发下去。”
(3).把握时机,抓紧时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 曰:‘为大王将,有功不得封侯……臣亦及时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丈夫功业当及时建立,以垂不朽。”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姬见宦海风波,无端猝起,劝生及时引退。”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八:“批评要是及时的批评,不要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
(4).到时候。 唐 李复言 《杜子春》:“﹝老人﹞曰:‘明日午时,候于西市 波斯 邸,慎勿后期。’及时, 子春 往,老人果与钱三百万,不告姓名而去。”
(5).《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召南 之国,被 文王 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孔颖达 疏:“谓 紂 时俗衰政乱,男女丧其配耦,嫁娶多不以时,今被 文王 之化,故男女皆得以及时。”后因以“及时”指男女已到婚嫁之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焦大郎 ﹞内有亲女,美貌及时,未曾许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