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野色 yě sè
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形-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 顺利。如:「星运亨通」。
-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荒 huāng《國語辭典》
荒 [ huāng ]
动- 废弃。如:「荒废」、「荒芜」。《说文解字·艸部》:「荒,芜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沉溺。如:「荒淫」。《金史·卷七○·撒改传》:「辽主荒于游畋,政事怠废。」
- 扩大。《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列子·杨朱》:「禹纂业事雠,惟荒土功。」
- 惊慌、忙乱。唐·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段简)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刘知远诸宫调·第二》:「知远听得道,好惊荒,别了三翁,急出祠堂。」通「慌」。
- 还未开垦的田地。如:「垦荒」。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晋书·卷九○·良吏传·王宏传》:「督劝开荒五千余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
- 边远的地方。如:「八荒九垓」。《楚辞·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我奉王命,问罪遐荒。」
- 凶年,农作物歉收的日子。如:「救荒」、「逃荒」、「饥荒」。清·魏源〈吴农备荒议上〉:「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
- 事物严重缺乏的情况。如:「水荒」、「屋荒」、「师资荒」。
- 破烂废弃的物品。如:「收荒」、「拾荒」。
- 空旷冷清、偏僻。如:「荒凉」、「荒郊野外」。唐·吴融〈野庙〉诗:「古原荒庙揜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
- 不合情理的、不实在的。如:「荒诞」、「荒谬」、「荒唐」。《红楼梦·第一○○回》:「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
阜 fù《國語辭典》
阜 [ fù ]
名- 土山。汉·刘熙·《释名·释山》:「土山曰阜。」《文选·张协·七命》:「登翠阜,临丹谷。」
- 大陆。《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汉·毛亨·传:「大陆曰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旺盛。《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阜。」汉·毛亨·传:「阜,盛也。」
- 丰厚。如:「物阜民丰」。《国语·周语中》:「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
- 肥硕、壮大。《诗经·秦风·驷铁》:「驷驖孔阜,六辔在手。」汉·毛亨·传:「阜,大也。」
- 安康。唐·钱镠〈投龙文〉:「自统制山河,主临吴越,民安俗阜,道泰时康。」
- 使丰富。《孔子家语·卷八·辩乐》:「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津梁 jīn liáng
(1).桥梁。《国语·晋语二》:“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 宋 曾巩 《李立之范子渊都水使者制》:“川泽河渠之政、津梁舟楫之事,置使典领,礼秩甚隆。”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三章:“以无文法之学,故不能率由捷径,以达速成,此犹渡水之无津梁舟楫,必当绕百十倍之道路也。”
(2).比喻能起桥梁作用的人或事物。《魏书·封轨传》:“吾平生不妄进举,而每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玉田 《词源》二卷……下卷自音谱以至杂论,选词不多,别具隻眼,洵可为后学之津梁。”《中国近代文论选·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文化日进,思潮日高,羣知小説之效果捷於演説报章,不视为遣情之具,而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作为津梁的,就是那些来自别一天地的、刚健清新的作品。”
(3).接引,引导。《宋书·礼志一》:“先王所以陶铸天下,津梁万物,闲邪纳善,潜被於日用者也。”《云笈七籤》卷六五:“此其权见於清明,而为万物津梁也。” 清 恽敬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其师友几徧天下,皆以超世之才智、絶人之功力,津梁后起。”
(4).比喻济渡众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庾公 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要抛离生死乡,须知内外作津梁。” 清 金农 《孙宪遗米予于僧厨作粥食之戏报此诗》:“学佛疲津梁,辟穀乃不可。”
(5).指沿海海口。 清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诗:“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卢公神道碑铭》:“持之如何?自诛食妖,以肃津梁。”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能起桥梁作用的人或事物。《魏书·封轨传》:“吾平生不妄进举,而每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玉田 《词源》二卷……下卷自音谱以至杂论,选词不多,别具隻眼,洵可为后学之津梁。”《中国近代文论选·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文化日进,思潮日高,羣知小説之效果捷於演説报章,不视为遣情之具,而视为开通民智之津梁,涵养民德之要素。”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作为津梁的,就是那些来自别一天地的、刚健清新的作品。”
(3).接引,引导。《宋书·礼志一》:“先王所以陶铸天下,津梁万物,闲邪纳善,潜被於日用者也。”《云笈七籤》卷六五:“此其权见於清明,而为万物津梁也。” 清 恽敬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其师友几徧天下,皆以超世之才智、絶人之功力,津梁后起。”
(4).比喻济渡众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庾公 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要抛离生死乡,须知内外作津梁。” 清 金农 《孙宪遗米予于僧厨作粥食之戏报此诗》:“学佛疲津梁,辟穀乃不可。”
(5).指沿海海口。 清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诗:“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卢公神道碑铭》:“持之如何?自诛食妖,以肃津梁。”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碧虚 bì xū
(1).碧空;青天。 南朝 梁 吴均 《咏云》:“飘飘上碧虚,蔼蔼隐青林。” 唐 张志和 《玄真子·碧虚》词:“碧虚冥茫,飘轮斡乎乾,湫盘浮乎坤。” 宋 王禹偁 《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诗:“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映门閭。” 赵朴初 《临江仙·飞行中作》词:“忽见碧虚开下界,白云朵朵芙蓉。”
(2).指绿水。 唐 张九龄 《送宛句赵少府》诗:“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 唐 李贺 《钓鱼诗》:“斜竹垂青沼,长纶贯碧虚。” 王琦 汇解:“碧虚,水也。” ——《漢語大詞典》
(2).指绿水。 唐 张九龄 《送宛句赵少府》诗:“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 唐 李贺 《钓鱼诗》:“斜竹垂青沼,长纶贯碧虚。” 王琦 汇解:“碧虚,水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