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尊王明大义,抑伯黜渠魁。

袁华明代〕《送殷孝伯之咸易教谕

圣代崇文化,贤良起草莱。凤鸣旸谷日,鱼跃禹门雷。

匠石无遗弃,洪纤在剸裁。咸阳秦赤县,博士楚宏材。

话别嗟吾老,横经羡子才。渡江淮浦迥,溯颍蔡河开。

红树迎官舫,黄华映酒杯。纪行应俊逸,览古定徘徊。

遵陆由梁苑,冯虚自吹台。汲京城屹屹,艮岳石巍巍。

蹋月车鸣铎,嘶风骑卷埃。吴音伧父讶,儒服虏人猜。

应为青山住,知悬白日隤。解鞍依近郭,纵马龁枯荄。

风急狐狸啸,天高鸿雁哀。诗情秋共澹,乡梦晓同催。

喜见烽烟息,愁听驿鼓槌。虎牢悲战骨,缑岭觅仙胎。

岳仰嵩高峙,河看砥柱裁。山川犹巩固,风物亦奇侅。

鸡唱函关启,龙飞太华来。碑亭矜汉好,浴殿吊唐灾。

望极吴天末,行穷渭水隈。别家倾菊酿,到县动葭灰。

多士争先迓,诸生获后陪。献菹芹实豆,舍菜酒崇罍。

五传遗经在,三馀万卷该。尊王明大义,抑伯黜渠魁。

寒榻皋比设,朝槃苜蓿堆。树萱思奉母,援柱念提孩。

有弟能调膳,何邮不寄梅。五陵还突兀,八水自萦回。

选胜筇扶手,遐观笏拄颏。坏基留宿草,断础长荒苔。

异域多佳处,兹游寔壮哉。丈夫四海志,肯使寸心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尊王明大渠魁

尊王 zūn wáng
(1).尊崇王室。 春秋 时 周 王室衰微, 齐桓公 、 晋文公 等相继以“尊王”为名,称霸一时。《史记·太史公自序》:“ 赵夙 事 献 , 衰 续厥绪。佐 文 尊王,卒为 晋 辅。”
(2).指尊崇君上。 汉 蔡邕 《独断》:“太史公 司马迁 记事,当言帝则依违但言上,不敢渫瀆言尊号,尊王之义也。”
(3).崇尚王道。 宋 陈傅良 《送宋国博参议江东》诗:“ 武皇 好少臣已老, 孟子 尊王君尚霸。”参见“ 尊王攘夷 ”。  ——《漢語大詞典》
明大
晋书天文志少微四星在太微西第一星处士第二星议士第三星博士第四星大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也  ——《韵府拾遗 泰韵》
义 ( 義 ) yì《國語辭典》
  1. 「义 」的异体字。
抑 yì《國語辭典》

抑 [ yì ]

  1. 按压、按住。《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淮南子·精神》:「病疵瘕者,捧心抑腹。」
  2. 压制、扣住。如:「扶弱抑强」、「压抑」。《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
  3. 遏止、制止。《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4. 俯下、低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对。」《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1. 深沉、低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1. 或是、还是。表示选择。《论语·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取乎?抑其无取乎?」
  2. 而且。《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 但是、然而。表示转折。《论语·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 则、就。《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国语·鲁语下》:「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
  1. 用于句首,无义。《左传·昭公十三年》:「抑齐人不盟,若之何?」
  1. 《诗经·大雅》的篇名。共十二章。根据〈诗序〉:「〈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或亦指卫武公自责自励之诗。首章二句为:「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抑抑,谨慎谦卑貌。隅,廉隅,即棱角也。物方则有棱角,圆则方。盛德之士,其行方而不圆,故于德曰隅。二句言慎密之威仪,为修养品德的要件。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黜 chù《國語辭典》

黜 [ chù ]

  1. 贬降、革职。如:「罢黜」。《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唐·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奖。」
  2. 摈除、排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唐·柳宗元〈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
  3. 废免、废除。《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
渠魁 qú kuí
大头目;首领。《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孔 传:“渠,大。魁,帅也。” 孔颖达 疏:“‘歼厥渠魁’,谓灭其元首,故以渠为大,魁为帅,史传因此谓贼之首领为渠帅,本原出於此。” 宋 陆游 《董逃行》:“渠魁赫赫起 临洮 ,僵尸自照脐中膏。”《三国演义》第八八回:“ 孟获 乃 南蛮 渠魁,今幸被擒,南方便定;丞相何故放之?” 粟戡时 《湘路案》:“又有言留 日本 铁道学生 焦达峯 乃 湖南 会党之渠魁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