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帝惜人才几手培,诛锄借作盗权媒。

陈造宋代〕《阅史六首 其四

帝惜人才几手培,诛锄借作盗权媒。更怜孙息追仇误,忍死龙荒首不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人才诛锄盗权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惜 xī《國語辭典》

惜 [ xí ]

  1. 爱怜、珍视、舍不得。如:「惜福」、「吝惜」、「爱惜」、「死不足惜」、「怜香惜玉」。唐·白居易〈日长〉诗:「爱水多櫂舟,惜花不扫地。」
  2. 悲痛、哀伤。如:「痛惜」。《文选·陆机·叹逝赋》:「望汤谷以企予,惜此景之屡戢。」《聊斋志异·卷八·张贡士》:「犹述其曲文,惜不能全忆。」
人才 rén cái
(1).人的才能。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北史·崔亮传》:“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优劣,詎可同年?”
(2).有才学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褒贤贵德,乐育人才。”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 清 恽敬 《兵部侍郎裘公神道碑铭》:“今上加意人才,大臣多以公名举奏,升内阁侍读学士。”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 支谦 到 江 南以后,北方仍有宣扬佛学的人才。”
(3).人的容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七:“ 楷 人才寝陋,兼无德行。”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有妻是 刘 家女,人见他生得有几分人才,都唤他做 玉天仙 。”《三国演义》第六五回:“ 马超 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
(4).指美貌女子。 茅盾 《子夜》八:“他常到某某屋顶花园巡阅,也为的是要物色人才。”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手 shǒu《國語辭典》

手 [ shǒu ]

  1. 人体的上肢。如:「右手」、「手脑并用」。
  2. 从事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如:「水手」、「选手」、「国手」、「高手」。
  3. 做事的人。如:「助手」、「帮手」、「人手不足」。
  4. 技能、本领。如:「在运动方面,他真有一手。」
  5. 作法。如:「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亲手写的。如:「手谕」、「手书」、「手抄」。
  2. 与手有关的。如:「手杖」、「手榴弹」。
  3.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如:「手册」。
培 péi《國語辭典》

培 [ péi ]

  1. 滋养,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如:「栽培」、「培育」。《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士》:「熟有耰也,必务其培。」
  2. 增补修治。《礼记·丧服四制》:「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
  1. 屋后的墙。《淮南子·齐俗》:「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汉·高诱·注:「培,屋后墙也。」
  2. 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基部堆上泥土,以防倒塌的措施。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培 [ pǒu ]

  1. 坟墓、小土丘。汉·扬雄《方言·卷一三》:「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
  2. 田侧。《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士》:「高培则拔。」汉·高诱·注:「培,田侧也。」
诛锄(誅鋤)zhū chú
亦作“ 诛鉏 ”。
(1).谓用锄头除去草茅。《楚辞·卜居》:“寧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释名·释用器》:“斸,诛也。主以诛鉏根株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由是观之,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
(2).除灭;诛杀。 汉 陆贾 《新语·慎微》:“今上无明王圣主,下无贞正诸侯,诛锄姦臣贼子之党,解释疑滞紕繆之结。”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今者考正是非,诛鉏谤讟,阴霾蔽蚀之际,然后赫然日月之光,旁烛四海,焜燿万世,与天地合德於无穷也。”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要鼓动起民族解放的怒潮,我们要吹奏起诛锄汉奸的军号。”  ——《漢語大詞典》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1.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2.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3.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4.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5.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6.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1.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盗权(盜權)dào quán
窃取政权。《新唐书·萧瑀传》:“ 瑀 素贵,但中狭,每燕见,輒言:‘ 玄龄 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如论 桑维翰 虽因 耶律德光 而相,其意特欲兴 晋 而已,固无挟虏以自重,刼主以盗权之意。”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家门大意》:“ 严嵩 专政,误国更欺君,父子盗权济恶,招朋党,浊乱朝廷。”  ——《漢語大詞典》
媒 méi《國語辭典》

媒 [ méi ]

  1. 介绍婚姻的人。如:「媒妁」、「媒人」。《礼记·坊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 不相见。」唐·秦韬玉〈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2. 借指联系双方的事物。如:「病媒」、「虫媒」。《文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唐·韩愈〈咏雪赠张籍〉诗:「助留风作党,劝坐火为媒。」
  3. 介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宋·杨万里〈过百家渡〉诗:「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