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李曾伯宋代〕《乙未渡淮点军登寿春南楼

曾向春秋识此州,西风吹袂过淮头。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长城重镇敝屣

屹 yì《國語辭典》

屹 [ yì ]

  1. 高聳的樣子。《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屹山峙以紆鬱,隆崛岉乎青雲。」宋·蘇軾〈次韻劉景文西湖席上〉詩:「二老長身屹兩峰,常撞大呂應黃鐘。」
  1. 特立不動、堅定不移的樣子。如:「屹立不搖」。《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屹然特立,的爾殊形。」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长城(長城)cháng chéng
(1).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春秋 战国 时各国出于防御目的,分别在边境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载有“ 楚国 方城 以为城”的话,这是有关 长城 的最早记载。 战国 时 齐 、 楚 、 魏 、 燕 、 赵 、 秦 和 中山 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 、 赵 、 燕 三国的北边 长城 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城西起 临洮 (今 甘肃省 岷县 ),北傍 阴山 ,东至 辽 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尚有遗迹残存。此后 汉 、 北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 代为了防御 鞑靼 、 瓦剌 的侵扰,自 洪武 至 万历 时,前后修筑 长城 达十八次,西起 嘉峪关 ,东至 辽 东,称为“边墙”。 宣化 、 大同 二镇之南, 直隶 、 山西 界上,并筑有内 长城 ,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重镇(重鎮)zhòng zhèn
(1).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城镇。《晋书·义阳成王望传》:“ 吴 将 施绩 寇 江夏 ,边境骚动。以 望 统中军步骑二万,出屯 龙陂 ,为二方重镇。” 宋 曾巩 《送赵宏序》:“天子、宰相以 潭 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 清 钱谦益 《山西大同府东路同知刘士琏授奉政大夫制》:“ 云中 为 幽 并 重镇,控制虏衝。”
(2).指国家倚重的大臣。《三国志·吴志·王蕃传》:“﹝常侍 王蕃 ﹞处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镇, 大吴 之 龙逢 也。” 郑振铎 《桂公塘》:“ 家铉翁 是太老了, 吴坚 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  ——《漢語大詞典》
弃 ( 棄 ) qì《國語辭典》
  1. 「棄 」的異體字。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敝屣 bì xǐ
亦作“ 敝蹝 ”。亦作“ 敝躧 ”。
(1).破烂的鞋子。《孟子·尽心上》:“ 舜 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战国策·燕策一》:“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 燕 赵 之弃 齐 也,犹释敝躧。” 吴师道 补正:“躧字与蹝、屣通。” 南朝 陈 徐陵 《梁禅陈策文》:“居之如驭朽索,去之如脱敝屣。”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他是师范出身呢。不料他丢弃教育事业,这样毫不留恋,竟是如弃敝屣。”
(2).视同破鞋,轻视。 廖仲恺 《致蒋介石电》:“兄可敝屣尊荣,不能敝屣道义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十世纪之中国》:“ 嬴秦 暴兴以降,独夫民贼无代不作,率皆敝屣公理,私土地、人民为己有。”  ——《漢語大詞典》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谋 ( 謀 ) móu
谋 [ móu ]
  1. 计划,计策,主意:计~。出~划策。
  2. 设法寻求:~求。图~。~面。~篇。~生。~幸福。
  3. 商议:~议。~划。不~而合。
  4.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