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春困苦多无处卖,日长惟与睡相宜。

杨慎明代〕《捣练子 集句 其一 伤乱

花亚朵,柳垂丝。楼上风和玉漏迟。春困苦多无处卖,日长惟与睡相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困苦多无处日长睡相

春困 chūn kùn
谓春日精神倦怠。 宋 曾巩 《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文燕席》诗:“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立春日)……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叶圣陶 《城中·微波》:“此外完全寂然,什么东西都在春困呢。”  ——《漢語大詞典》
苦多
古乐府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韵府拾遗 歌韵》
无处(無處)wú chǔ
(1).无所处。谓没有处置的理由。《孟子·公孙丑下》:“若於 齐 ,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餽之,是货之也。” 赵岐 注:“我在 齐 无事,於义未有所处也。义无所处而餽之,是以货财取我。”
(2).犹无为,无常。《吕氏春秋·圜道》:“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 高诱 注:“有处,有为也。有为则不能化,乃无处为也。”
(1).没有处所;没有地方。《楚辞·九辩》:“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汉书·高后纪》:“汝为将而弃军, 吕氏 今无处矣。” 颜师古 注:“言见诛灭,无处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这样的苦闷却又无处可以告说。”
(2).无一处,没有任何地方。 唐 方干 《送孙百篇游天台》诗:“远近常时皆药气,高低无处不泉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漫山遍野,无处不到,并无一些下落。”  ——《漢語大詞典》
卖 ( 賣 ) mài《國語辭典》

卖 [ mài ]

  1. 出售货物以换钱。如:「卖货」、「卖花」。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绿,五月粜新谷。」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2. 背地害人以利己。如:「卖国」、「卖友求荣」。《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3. 炫耀、显露。如:「卖弄」、「卖乖」、「倚老卖老」。《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于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1. 姓。如明代有卖廷杰。
日长(日长)
唐 杜甫 春远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唐 白居易 日长 日长昼加餐,夜短朝馀睡。
金 李俊民 周昉内人图 其三 倦绣 不道春来添几线,日长只与睡相宜。
元 赵孟頫 送杜伯玉四川行省都事 日长画省文书静,春近岷江雪浪奔。  ——《骈字类编》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1.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2.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3.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3.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1.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2.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1.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2.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3.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1.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睡相 shuì xiàng
(1). 后蜀 宰相 徐光溥 的绰号。 宋 曾慥 《类说·外史檮杌》:“ 徐光溥 为相,喜论事,大为 李旻 等所嫉, 光溥 后不言,每聚议,但假寐而已,时号睡相。”
(2).睡觉时的姿态。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漢語大詞典》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