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博雅 bó yǎ
(1).谓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史·李默传》:“ 默 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2).指文章内容丰富、文辞优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崔駰 《七依》,入博雅之巧。”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自 汉 以下,各纯萃羣见而发一义,故博雅可观者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3).亦作“ 博邪 ”。长在屋瓦或墙头上的青苔。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博雅,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生於久屋之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部十·屋游》﹝释名﹞:“瓦衣、瓦苔、瓦鲜、博邪。”
(4).书名。即《广雅》的别称。因避 隋炀帝 ( 杨广 )讳而改称。 ——《漢語大詞典》
(2).指文章内容丰富、文辞优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崔駰 《七依》,入博雅之巧。”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自 汉 以下,各纯萃羣见而发一义,故博雅可观者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3).亦作“ 博邪 ”。长在屋瓦或墙头上的青苔。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博雅,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生於久屋之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部十·屋游》﹝释名﹞:“瓦衣、瓦苔、瓦鲜、博邪。”
(4).书名。即《广雅》的别称。因避 隋炀帝 ( 杨广 )讳而改称。 ——《漢語大詞典》
堂中
宋 苏轼 和欧阳少师会老堂次韵 闻道堂中延盖叟,定应床下拜梁松。 ——《骈字类编》
聚 jù《國語辭典》
聚 [ jù ]
動- 集合、會合。如:「物以類聚」。《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 堆積、蓄積。如:「聚沙成塔」。《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 徵收、搜括。《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 村落。《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唐·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漢·王襃〈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姦偷。」
- 人群。《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晉·杜預·注:「聚,眾也。」
- 積蓄。《左傳·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
古书(古書)gǔ shū
(1).指古文尚书。《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2).泛称传世的古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自 唐 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於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
(3).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 唐 张怀瓘 《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4).指古人手书。 元 虞集 《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復见也。” ——《漢語大詞典》
(2).泛称传世的古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自 唐 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於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
(3).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 唐 张怀瓘 《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4).指古人手书。 元 虞集 《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復见也。” ——《漢語大詞典》
蓬莱(蓬萊)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
阁上(阁上)
唐 王建 霓裳词十首 其九 朝元阁上山风起,夜听霓裳玉露寒。
唐 刘禹锡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 ——《骈字类编》
唐 刘禹锡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 ——《骈字类编》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仙居 xiān jū
(1).仙人住所。亦借称清静绝俗的所在。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诗:“ 贺上人 迴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 明 陈钟盛 《蓬莱阁记》:“夫 蓬莱 境界号称仙居,其説见於山经水注所记,骚人韵客所托兴,不一而足。”
(2).借指歌妓居处。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
(3).县名。在今 浙江省 。 宋 景德 四年始置。以产白术著名。参见“ 仙居术 ”。
(4). 杭州 灵隐山 的别名。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 灵隐山 ,去城四十二里,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里,亦曰 灵苑 ,曰 仙居 ,曰 武林 ,俗称 西山 。其山起 歙 ,出 睦 ,跨 富春 ,控 餘杭 ,蜿蜒数百里,结局于 钱唐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歌妓居处。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
(3).县名。在今 浙江省 。 宋 景德 四年始置。以产白术著名。参见“ 仙居术 ”。
(4). 杭州 灵隐山 的别名。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 灵隐山 ,去城四十二里,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里,亦曰 灵苑 ,曰 仙居 ,曰 武林 ,俗称 西山 。其山起 歙 ,出 睦 ,跨 富春 ,控 餘杭 ,蜿蜒数百里,结局于 钱唐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