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任棠思拔薤,卜式善牧羊。

祁顺明代〕《贵阳雅颂二十四首同翠渠作 其二十 锄强扶弱

惩恶欲劝善,扶弱先锄强。稂莠既芟薙,嘉谷斯丰穰。

任棠思拔薤,卜式善牧羊。弱强两得所,坐见民俗康。

贵阳仁义政,可以式四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任棠拔薤牧羊

任棠 rèn táng
东汉 隐者名。因其曾诱导太守 庞参 清明理政而闻名。《后汉书·庞参传》:“ 参 为 汉阳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 到,先候之。 棠 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於户下,主簿白以为倨。 参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尽 任棠 置水之情,弘 郭伋 待期之信。”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且赖兄为邑人,当如古 澹羽 、 任棠 之徒,上裨有司之见闻,下以善道化诱乡里,非兄之责而谁责也。”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拔薤 bá xiè
《后汉书·庞参传》:“拜 参 为 汉阳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 到,先候之。 棠 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於户下…… 参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后以“拔薤”喻打击豪强。 唐 吴融 《和冯使君题所居》:“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宋 苏轼 《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之三:“拔薤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漢語大詞典》
卜 ( 蔔 ) bǔ/bo《國語辭典》

卜 [ bǔ ]

  1. 古人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的行为。如:「占卜」、「龟卜」。
  2. 泛指一般预测吉凶的方法。如:「卜卦」。清·王漁洋〈灞橋寄內〉詩二首之二:「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3. 掌管问卜之事的人。《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禮記·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4. 古剧脚色名称。饰演老妇人,如今戏中的老旦。如:「卜儿」。《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五出》:「(末卜商量介)​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5.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卜商,清代有卜舜牟。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灼龟占卦。《左傳·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
  2. 预料、事先推断。如:「未卜先知」、「胜败可卜」。《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3. 选择。如:「卜居」、「卜邻」。《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 ·陸遊〈呂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
式 shì《國語辭典》

式 [ shì ]

  1. 法则、模范。《书经·微子之命》:「世世享德,万邦作式。」《后汉书·卷四四·邓彪传》:「彪在位清白,为百僚式。」
  2. 仪节、典礼。如:「仪式」、「阅兵式」、「结婚式」。
  3. 规格、样式。如:「格式」、「款式」。
  4. 古代车前的横木。《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参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三·杨万里传》:「苟有车必见其式,苟有言必闻其声。」通「轼」。
  5. 自然科学中指表示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如:「方程式」、「分子式」、「化学式」。
  1. 效法。《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必欲行若言,当大定其本,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2. 用。《左传·成公二年》:「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晋·杜预·注:「式,用也。」
  3. 古时人立而乘车,俯而凭轼以示敬意。《书经·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阊。」唐·孔颖达·正义:「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凭式,遂以式为敬名。」《汉书·卷四○·周勃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汉·郑玄·笺:「式,发声也。」
善 shàn《國語辭典》

善 [ shàn ]

  1.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为善最乐」、「隐恶扬善」。
  2. 有德行的人、好人。《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3. 姓。如宋代有善辰。
  1. 亲善、交好。《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后汉书·卷七○·孔融传》:「与蔡邕素善。」
  2. 喜好、喜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楚辞·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 爱惜。《荀子·彊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1. 美好的。如:「善人」、「善事」、「善行」。
  2. 熟悉的。如:「面善」。
  1. 擅长。如:「能歌善舞」、「英勇善战」。《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 容易。如:「善变」、「善疑」、「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1. 表赞美、称许之词。《文选·枚乘·七发》:「太子曰:『善!愿复闻之!』」
牧羊 mù yáng
看羊,放羊。例如:牧羊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