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楼船(樓船)lóu chuán
亦作“ 楼舩 ”。
(1).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史记·平準书》:“是时 越 欲与 汉 用船战逐,乃大修 昆明池 ,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餘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汉书·严助传》:“﹝ 南海王 ﹞后復反,会天暑多雨,楼舩卒水居击櫂,未战而疾死者过半。”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诗:“ 西晋 楼船下 益州 , 金陵 王气黯然收。” 西晋 ,一本作“ 王濬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只剩咱一营江上守,正防着战马北来骤,忽报楼船入 浦口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平地或多马的地方多骑军,叫做‘车骑’;近水的地方多训练水军,叫做‘楼船’。”
(2).指有楼饰的游船。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簫悲远天。” 明 徐渭 《奉侍少保公宴集龙游之翠光岩》诗:“楼船几日下 钱塘 ?胜地临江綺席张。”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 秦淮 游舫,不施窓幕,彼姝鲜乘舟者,竞渡则有楼船。” ——《漢語大詞典》
(1).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史记·平準书》:“是时 越 欲与 汉 用船战逐,乃大修 昆明池 ,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餘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汉书·严助传》:“﹝ 南海王 ﹞后復反,会天暑多雨,楼舩卒水居击櫂,未战而疾死者过半。”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诗:“ 西晋 楼船下 益州 , 金陵 王气黯然收。” 西晋 ,一本作“ 王濬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只剩咱一营江上守,正防着战马北来骤,忽报楼船入 浦口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平地或多马的地方多骑军,叫做‘车骑’;近水的地方多训练水军,叫做‘楼船’。”
(2).指有楼饰的游船。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簫悲远天。” 明 徐渭 《奉侍少保公宴集龙游之翠光岩》诗:“楼船几日下 钱塘 ?胜地临江綺席张。”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 秦淮 游舫,不施窓幕,彼姝鲜乘舟者,竞渡则有楼船。” ——《漢語大詞典》
捩柁 liè duò
见“ 捩舵 ”。 ——《漢語大詞典》
发棹(發棹)fā zhào
开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扬子 钱塘 二江,则乘两潮发棹。舟船之盛。尽於 江 西。”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動-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涛声 tāo shēng
浪涛拍岸的声响
听起来像拍岸浪声的某物,或被认为像拍岸浪声的某物 ——《漢語大詞典》
听起来像拍岸浪声的某物,或被认为像拍岸浪声的某物 ——《漢語大詞典》
砰磕 pēng kē
亦作“ 砰礚 ”。
(1).象声词。疾雷声。《文选·扬雄〈羽猎赋〉》:“鳧鷖振鷺,上下砰礚,声若雷霆。” 李善 注:“言鸟飞上下,翅翼之声若雷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而人君撞千石之鐘,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巘,惊魂荡心。”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须臾,穹窿砰磕,雷鼓之旨,忽復震骇,声如辟歷。观者莫不倾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须臾,穹窿砰磕,写雷鼓之音。”
(2).象声词。水流激荡声。 元 贡师泰 《河决》诗:“今年 黄河 决,长堤没深渊……怒声恣砰磕,悍气仍洄漩。”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诗》之一:“悬流数千尺,九天陨砰礚。” ——《漢語大詞典》
(1).象声词。疾雷声。《文选·扬雄〈羽猎赋〉》:“鳧鷖振鷺,上下砰礚,声若雷霆。” 李善 注:“言鸟飞上下,翅翼之声若雷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而人君撞千石之鐘,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巘,惊魂荡心。”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须臾,穹窿砰磕,雷鼓之旨,忽復震骇,声如辟歷。观者莫不倾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须臾,穹窿砰磕,写雷鼓之音。”
(2).象声词。水流激荡声。 元 贡师泰 《河决》诗:“今年 黄河 决,长堤没深渊……怒声恣砰磕,悍气仍洄漩。”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诗》之一:“悬流数千尺,九天陨砰礚。” ——《漢語大詞典》
鼓 gǔ《國語辭典》
鼓 [ gǔ ]
名- 樂器名。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其形有大有小,聲音洪亮。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敲擊、拍擊、彈奏。如:「鼓掌」、「鼓琴」、「鼓瑟」。《詩經·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于外。」唐·孟郊〈上張徐州〉詩:「願鼓空桑弦,永使萬物和。」
- 振動。如:「鼓動風潮」。《易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晉·潘尼〈後園頌〉:「翔鳥鼓翼,游魚載浮。」
- 激勵、使振作。如:「鼓勵」、「鼓舞士氣」。
灵鼍(靈鼉)líng tuó
即鼍龙。一种与鳄鱼相似的动物,皮可鞔鼓。因借指鼓。《史记·李斯列传》:“建翠凤之旗,树灵鼉之鼓。” 唐 王勃 《九成宫颂》:“万骑龙嘶,伐灵鼉而晓彻。”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勾女童队》:“霞衣鳞集,隐三叠之灵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灵鼉奏鼓逢逢,吞鲸舞浪汹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